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中文字幕乱伦视频,俺去俺来也在线www色官网,最好的观看2018中文

四、提琴戲歷代藝人

來源:崇陽提琴戲劇志 日期:2023-11-23 字號: 分享到:

四、提琴戲歷代藝人

崇陽提琴戲在110余年的流傳過程中,記錄和澆鑄著5代藝人的經歷和業績。

第一代藝人以蔣春保、李甲成為代表。他們于晚清年間(1903年前)出生,在老家湖南臨湘學演琵琴戲(即岳陽花鼓戲琴腔的前身,也稱嗡琴戲),先后在彭瑞生琵琴戲班和李堯林戲班搭班賣藝,以唱戲為業,是第一批來崇陽唱提琴戲的藝人。抗戰時期落戶崇陽,長期受聘搭班或自行組班從事提琴戲演唱活動。解放后,繼續受聘在十數個鄉村業余劇團帶班授徒,教戲傳藝,為提琴戲在崇陽的扎根成長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代藝人以周怡生、孟福昌、孫廷楨、許國南、胡金富、吳松林、張關佛、王子余等人為代表。他們分別于民國初期(1914-1920年)出生。有的在湖南臨湘、岳陽戲班學會唱琵琴戲,有的在湖北通城戲班學會唱花鼓戲,有的師承第一代藝人在崇陽境地學會唱提琴戲,以唱戲賣藝為業。成年后至解放初,先后隨班或組班來崇陽演唱儺案戲。為了贏得崇陽的演出市場,他們在演唱過程中,結合崇陽的民情風俗特點和民眾的欣賞需求,不斷改編琵琴戲,創作有別于琵琴戲的提琴戲,并在崇陽多個鄉村業余劇團中傳授戲藝,培養了一大批崇陽提琴戲第三代藝人,為提琴戲在崇陽的成長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代藝人以廖問仁、吳青龍、甘伯煉、汪漢會、程興漢、王大毛、甘伯陽、甘陽侯、陳直明、汪德均、程勵志、程仕典、汪學光、孫海彪、吳中陽、駱初龍、鄧贊斌、吳幼梅(女)、廖宗忠、徐早香(女)等人為代表。他們于民國十六至三十八年前(1927-1949)出生,成年時段師承第一代、第二代藝人,50-60年代,分別在各自組建的鄉村業余劇團學演提琴戲。他們以種田為業,把唱戲作為特殊愛好,上臺是藝人,下臺是農民(除部分參加工作者外),并技藝精湛,成為各自戲班或劇團的名角或骨干,為各自戲班或劇團贏得了聲譽,為發展和鞏固崇陽提琴戲作出了貢獻。

第四代藝人以吳大華、王中平、曾珍云(女)、黃艷品(女)、王完保(女)、孫國璋、龐光齊、黃三義、龐新助、吳天軍、汪麗娟(女)、王秀平(女)、沈秀文(女)、陳偉京、陳國雄、余亞光、姜功書、吳國祥、吳四煌、沈成會、汪水平(女)、汪月明(女)、龐完鳳(女)、金紅霞(女)、金珍云(女)、艾碧珍(女)、施瑜珍(女)、施仲芳(女)、丁樹良等人為代表。他(她)們于1950-1968年出生。成年時,正值提琴戲解禁后的改革開放時期,經由鄉村業余劇團或縣社專業提琴劇團進入演藝界,經歷有兩種師承關系,一種是拜第二代、第三代藝人為師,學唱傳統提琴戲;另一種是接受縣文化干部的輔導培訓,學唱改革后的提琴戲。他們身上兼有傳統提琴戲和改革后提琴戲的演藝經歷,是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改革時期崇陽提琴戲的主要演藝人員。以演戲為主要職業,先后參加過80年代縣歷屆調(匯)演活動和90年代后的歷屆提琴戲劇節,有的成為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有的獲得過地區、市、縣文化部門授予的優秀演(職)員獎項,有的是市文聯提名的表演藝術獎獲得者。為崇陽提琴戲申報命名和省、國家文化藝術之鄉作出了貢獻。

第五代藝人以舒琴(女)、胡新華、吳紅霞(女)、程玲玲(女)、戴落蘭(女)、黃志剛、黃秋香(女)、李四英(女)、葉志新、鄒海軍、汪先祥、杜國華、洪波、龐勇、廖奇、李移民、徐曉英(女)等人為代表。她(他)們于1971-1986年出生。成年時正值崇陽民間劇團大量萎縮,青年演藝人員外出打工時期。他(她)們多由鄉村業余劇團進入戲劇演藝界,其學藝途徑呈多樣性。如:舒琴因親戚關系,同其表姐等人先后在湖南岳陽、湖北通城拜師學唱岳陽花鼓戲和提琴戲,婚后成為第三代藝人吳青龍、第四代藝人吳大華的孫媳和兒媳,受其傳教,她演唱傳統提琴戲的聲腔正宗地道,深受崇陽戲迷觀眾的喜愛。龐勇因其父為崇陽戲劇界藝人之一,少年時即入港口鄉洞泉村私人創辦的瓊花劇團學習湖南花鼓戲,第五屆提琴戲劇節期間,他在《劉海砍樵》劇中主演劉海,博得觀眾的一致好評,被縣劇團吸收為專業演員。岳陽籍的黃秋香開始在原籍學唱湖南花鼓戲,2004年到崇陽私營劇團搭班,靠自學了解傳統提琴戲的聲腔特征,成為一名演唱技藝較強的旦角演員。2008年以來,這一代藝人受聘于各私營劇團或招工在縣專業劇團,在縣提琴戲協會的組織下,按照傳統提琴戲音樂的要求,先后合作演唱提琴戲《銀牌記》《秦雪梅》《孟姜女》和電視戲劇片《雙合蓮》等劇目,并錄制光碟傳播,不僅為傳統提琴戲的保護作出了努力,還成為崇陽戲迷觀眾熟知的一批提琴戲藝人。

人的行為愛好易受遺傳或環境的影響,提琴戲藝人也一樣,呈現有地域性的特征。提琴戲從湖南臨湘、岳陽流傳到通城、崇陽,在傳流和形成過程中,發揮作用較大的第一、二代藝人便是臨湘的蔣春保、李甲成、周怡生,岳陽的孟福昌及通城的許國南、胡金富、吳松林、張關佛,崇陽的孫庭楨、王子余等人。提琴戲發展至第三、四代藝人時雖呈普遍性,但在第一、二代藝人居住和生活過的青山、白霓等地,成立的提琴戲劇團的數量明顯多于其他地方,較有名氣的第三、四代藝人也多為青山、白霓人。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活躍在崇陽戲劇舞臺上的第四、五代藝人,數量最多的是白霓鎮白露村龐姓人,石山村的施姓人,青山鎮東山村的吳姓人,港口鄉大梅村的金姓人和畈上村的龐姓人。白霓鎮白露村不僅有“高堤的戲,銅鐘的祭”、“七八隊出演員,五六隊出后臺”之說,還為縣劇團輸送了龐新助、龐勇兩位著名專業演員。


責任編輯:楊偉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