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備耕,育苗先行。在通城縣北港鎮湖北綠康種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溫室大棚內,新培育的玉米、茄子等幼苗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百余名追著春光趕農時的農戶們正在移苗、補苗,搶時抓早備戰春耕。
公司負責人劉志剛拿著一沓訂單,逐項核對將要發往湖南的種苗,忙得不亦樂乎。十多年前還是模具廠老板的他怎么也沒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成為一名育苗能手。
江蘇創業遭遇瓶頸
1984年出生的劉志剛是北港鎮莊前村人,畢業后同許多有志青年一樣,外出打工創業。
2007年,在老鄉的提議下,兩人一拍即合,投資百余萬元在江蘇昆山辦起了模具廠。經過團隊的用心經營,模具廠逐步進入正軌,取得不錯的業績。
好景不長,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苦苦支撐一年后,模具廠最終宣布倒閉。投資進去的錢都打了水漂,還欠著幾十萬元的工資。
經過再三考慮,劉志剛決定賣掉工廠設備、向親人朋友借錢籌集工人們的工資。在把工資全部發放到工人手中,劉志剛便背起行囊,踏上了返鄉的路。
返鄉育苗初嘗甜頭
回到家的劉志剛望著父親在地里種蔬菜的背影,便萌生了種植蔬菜的想法。
說干就干,劉志剛流轉20畝土地,開荒種植。彼時通城村民種植的瓜果蔬菜都是原生態本地種繁殖,沒有一家育苗公司可以提供蔬菜苗。劉志剛自育自繁,第一年便獲成功。
多出的苗子怎么辦?劉志剛試著拿出去賣,沒兩天便銷售一空。意識到市場廣闊,劉志剛立馬將來年重心投入到育苗上,當年育苗純收益便超過十萬元。
嘗到了甜頭,劉志剛邊干邊學,逐漸擴大育苗面積。為使蔬菜苗更早地進入市場,避免“倒春寒”等惡劣天氣,他開始學習大棚育苗。
“開始是網上學,后來是去別人基地學!”劉志剛說,為了把大棚育苗學懂學精,他每年都要出一趟遠門,去湖南、山東等大型育苗基地學習。
“門外漢”成了“行家手”,劉志剛業務不斷擴大,前來找他繁育種苗的客戶越來越多。他注冊家庭農場,成立湖北綠康種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經過十四年努力,公司發展成一家集水稻、瓜果、蔬菜等種苗培育、新品種示范推廣、訂單農業、物流配送于一體的咸寧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占地面積120多畝,大棚60多個。
自己的腰包鼓了,劉志剛也想著讓鄉親們的生活好起來。去年,公司帶動101人就近務工,年育種苗1.37億株,產值超過1000萬元。
土洋結合成為專家
傳統育苗中,后期間苗、分級工序頻繁拔出、移栽,極大影響種苗的存活率,且移栽后需要很長的緩苗期。
為了讓種苗品質更好、運輸損耗更小,劉志剛從國外進口一套紙缽機,嘗試使用紙缽育苗,并引進潮汐式育苗等新技術。這些新模式新技術培育出來的幼苗根系生長快速、根系粗壯,移栽存活率高,訂單紛至沓來。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近年來,湖北綠康種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積極推廣水稻育秧,每年水稻育秧3批次以上,可栽種面積達6萬畝。同時,還進行其他種苗培育3批次9500萬株,可栽種面積5萬畝。
目前,湖北綠康種苗農業公司水稻秧苗和其他種苗供不應求,線上通過興盛優選、美團團購、拼多多等網絡平臺銷售,線下發展200公里內水稻種植大戶、果蔬種植大戶等固定訂單客戶500多戶,輻射湖南婁底、常德,湖北武漢、江西南昌等地。
“通城的本地辣椒個頭小,辣味足,很受村民歡迎。今年育了一些,留種后,明年就能大面積上市了!”劉志剛更忙了,他將眼光放到了本地蔬菜良種繁育上,本地的苦瓜,茄子等種苗在大棚內分列清楚,半個月后便是滿盆新綠。
道地的通城菜越來越有味道,本地種苗培育需求越來越大。劉志剛身上又多了一份責任,不僅要把客戶的苗育好,更要把本地蔬菜種繁育好。
“深入落實種業振興行動,育好苗,護好秧,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出貢獻。”劉志剛信心滿滿。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姜明助 特約記者 付婧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