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中文字幕乱伦视频,俺去俺来也在线www色官网,最好的观看2018中文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專題專欄   >   2021專題   >   十四五規劃   >   歷史規劃
咸寧市財政發展“十三五”規劃

日期:2022-02-09 字號: 分享到:


????一、“十二五”財政發展與改革總體評估

十二五”時期是咸寧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五年。五年來,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湖北省財政廳的指導下,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積極應對宏觀形勢復雜多變、經濟運行下滑等方面的艱難情況,努力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積極作為,在財政領域收、支、管、監、建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針對性強、成效明顯的政策措施,全市財政“十二五”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超額完成,有力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保持了財政穩健運行,為構建中部崛起省級戰略咸寧實施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財政收入邁上新臺階

一是收入規模提檔進位。“十二五”期間,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地方稅收收入分別為409.9億元、291億元和196.8億元,是“十一五”期間134.6億元、75.6億元和42.8億元的3.02倍、3.85倍和4.59倍。分年度看,分別從“十一五”末年的39.5億元、23.3億元和14.1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109.7億元80.1億元和50.3億元,為“十一五”末年的2.78倍、3.43倍和3.58倍。期間,各項收入每年躍上一個臺階,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地方稅收收入分別突破100億元、80億元和50億元大關,各縣(市、區)全部實現翻番,“十二五”目標提前一年完成。二是收入增速高位穩定。十二五期間,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地方稅收收入年均增收14億元、11.3億元和7.2億元,年均增長22.7%24.5%23.4%,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31.54.6個百分點,在二類市州中排第3位、4位和5位。尤其是2015年,面對經濟下行的嚴重壓力,各項收入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三是爭取上級支持份額全省靠前。“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爭取上級補助收入530.1 億元,年均增長12.3%;財力性轉移支付221億元,年均增長19.4%;每年爭取省廳超調資金都在10億左右。上級轉移支付明顯超過按因素法計算的份額,其中市州保障與發展財力性轉移支付額度排在全省第三,有效彌補了年度預算缺口。本級爭取的清理甄別債務限額高于周邊市州本級,2015年市本級爭取置換債券超過10億元。

(二)財政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十二五”期間,全市地方一般預算支出累計完成796.1億元,是“十一五”期間完成數307.1億元的2.59倍,同“十二五”規劃的712.8億元比,超額完成83.3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支出從“十一五”末年的100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191億元,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年均增加18億元,年均增長13.8%

全市各級財政部門根據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點以及政府職能的轉變,不斷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共財政轉變,不斷加大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財政對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十二五”期間,全市對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13項),達到641.1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3倍。民生類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由“十一五”末年的68.4%提高到2015年的73.6%,其中住房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年均增長24.6%19.4%17.7%,分別是“十一五”末年的3.01倍、2.42倍和2.26倍,香城創業、大病救助、村級衛生室建設、易肇事肇禍精神病人救治等資金保障工作走在全省、全國前列。“十二五”期間,全市發展類投入達到428億元,年均增長24.3%,城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重點部位運轉和平臺建設資金困難大幅緩解。市對縣轉移支付達到11.7億元,年均增長12.5%,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不斷加大。

(三)財政改革走在前列

以預算改革為突破口,整體推進現代財政制度建設。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層面的征管協調聯動機制,市本級稅收征管成本率由“十一五”末年的7.57%降為現在的3.35%,明顯低于其他市州本級。在全省率先同步編制“四本預算”,同時編列教育、國土、城建維護等6個專項預算,提高預算管理的精細化。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零基預算,實行收支脫鉤徹底,建立基本支出標準體系,統籌盤活結余結轉資金,促進預算分配的公正、透明和績效。在全省率先推行政社合作(PPP)模式,我市成為全省唯一同時擁有兩個部級試點項目的市(州),項目論證方法作為范本在全省推廣。在全省率先開展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探索,根據功能定位,理順市區和新城財政體制,促進市區一體發展。同時,改革財政投入方式,設立香城產業基金、高新產業、應急循環等基金,推出“政銀保集合貸”等金融創新產品,推進財政金融良性互動。

(四)財政監管職能強化

一是完善制度機制。“十二五”期間,相繼出臺30多項規范財經管理的制度辦法。出臺了市級會議費、差旅費、培訓費和出國經費等管理新規,全市“三公”經費大幅壓縮。二是把好日常管理關口。大力推行預算編審、投資評審、政府采購等支出控管措施,累計節約財政資金214.79億元,處于全省領先位置;定期開展會計信息質量、預算執行情況和專項資金等檢查。三是開展專項整治。2012年,開展“兩管一治”專項清理整頓活動,工作經驗被省紀委推介;2014年,開展以“五管一治”為主要內容的財經紀律專項整治活動,2015年開展“一改六查”綜合財務大檢查,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四是加強內部控管。修訂財務管理辦法,堅持財務內審制度,實行資金流程內部崗位控制和定期對賬制度,所有辦公用品一律經過政府采購,所有機關基建項目一律實行財政評審。

(五)部門建設成效顯著

一是明確治局思路。在全市財政系統縱深推進科學理財工程(科學定位、科學促收、科學用財、科學監管、科學治局),明確“五員”(公共資金的“保管員”、社會各界的“服務員”、財經管理的“守門員”、業務決策的“參謀員”、征管機構的“聯絡員”)角色定位,推進“四型”機關建設(崇學型、善治型、服務型、陽光型)。二是尋求整合效應。在人少事多、面廣線長的局面下,對多個部位實行了合署辦公,對單位內外的收、支、撥、管流程實行規范和提效的雙重優化。三是增強精神動力。緊扣部門職業特點,把“分憂”、“敬業”意識內化于心,把咸寧財政精神(明于大局、精于理財、樂于奉獻、敢于擔當)外化于行,不斷提升部門價值。“十二五”期間,我市財政工作在全省量化考核中,連續5年被評為A級等次,連續5屆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最佳省級文明單位(2年一屆),連續5年被市委、市政府列為目標考核優勝單位。

十二五”期間,全市財政領域的收、支、管、監、建力度較大,不少領域走在全省前列。同時,在收入和財力增長與支出剛性增長之間、搞活財政服務與規范財政管理之間、全面深化改革與單位承受協同之間、部門內在架構與工作重心轉移(財政職能由收錢、分錢、管錢轉向改革創新、強化監管、政府融資等)之間,仍然存在諸多矛盾,“十三五”期間,要正確面對,切實加以解決。

二、“十三五”財政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咸寧實施,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市、統籌大局、黨的領導基本原則,遵循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總體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踐行“市場決定取舍、綠色決定生死、民生決定目的”三維綱要,堅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開拓理財思路,創新理財方式,提升財政管理績效,支持咸寧建設成為湖北省特色產業增長極,實現“一個領先、兩個確保、三個控制、四個高于、五個更加”;支持推進小康、創新、綠色、開放、幸福咸寧建設,打造中國中部“綠心”和國際生態城市,推動咸寧發展質效在全省進位,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平穩較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指導規劃編制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體現財政支持全市經濟社會各項改革工作,特別是2020年建成現代財政制度;在全面依法治國方面,體現全面貫徹落實新《預算法》精神;在全面從嚴治黨方面,體現嚴格財政支出政策,嚴肅財經紀律要求。

2、堅持體現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收入穩定增長。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財政收入穩定增長,不斷提高財政支持經濟發展和保障社會事業發展的能力,努力做大做強咸寧財政。

3、堅持收支平衡。堅持收支平衡、略有結余,以綜合平衡為原則編制財政預算,將各類財政性資金納入統一平衡的框架內,增強財政平衡的能力。

4、堅持與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專業規劃和湖北省財政“十三五”規劃相銜接。將支持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規劃、促進行業領域發展的專業規劃及省財政規劃部署銜接一致,強化財政“十三五”規劃的可操作性。

(三)工作思路

1、圍繞一個大局。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為市委、市政府分憂,為全市發展大局出力,為單位和公眾服務。

2、正視兩個矛盾。抓好服務保障和監督管理,處理好財力需要與可能、優化服務與強化監管的矛盾。

3、拓展三個維度。政府理財和部門工作求廣度、求深度、求高度,構建“三維財政”。廣度上,政府所有的財力資源全部納入預算管理的范圍,收、支、管、監、建要全口徑、全過程、全方位覆蓋。深度上,收入延伸到財源、稅源、費源,支出延伸到績效評價,管理延伸到事、事中、事后,抓管理不僅要搞好監督檢查,更要注重規范財經紀律和治本之策,抓內部管理不僅要管事、管人,更要注重制度機制的執行和結果的評估運用。高度上,想問題、盤收支、搞服務、當參謀,都要站在財政與經濟、生產與分配、經濟與社會、效率與公平良性循環的高度。

(四)發展目標

2020年財政改革基本到位,現代財政制度基本建立。建成更加科學的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互動機制,更加科學的全口徑政府預算管理機制,更加科學的財政支出分配機制,更加科學的市、縣、鄉財政體制。

1、財稅收入提質增效。注重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實體經濟稅收比重,提高稅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維護財稅政策的嚴肅性,堅持依法治稅,規范收入征管行為。統籌財稅收入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培植稅基,涵養稅源,保持財政收入健康可持續發展。

2、現代預算制度基本建立。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建立透明預決算制度,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強化預算執行管理,規范政府舉債行為,健全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建立規范、公開的現代預算制度。

3、財政保障更為高效。創新財政支持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完善公共服務財政保障機制,規范財政支出管理,完善依法理財體制機制,建立結構優化、導向明確的公共財政支出管理制度。修正不可持續的支出政策,調整無效和低效支出,騰退重復和錯位支出。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力支撐機制,促進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4、市縣財政體制逐步理順。合理劃分市與縣(市、區)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進一步理順市與區收、支劃分,改進和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建立權責對等、事權和支出責任相匹配的財政管理體制。

5、法治財政建設不斷加強。全面貫徹實施預算法,積極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將財政運行全面納入法制化軌道。

6、隊伍建設再上臺階。財政隊伍的年齡、知識、專業結構進一步改善,學習能力、政治素質、思想狀態進一步提升,人員力量匹配科學合理。強化地方財政科學研究,促進地方財政科研機構建設和人員培養、配置。

三、財政收支測算

(一)財政經濟發展形勢分析

1、國際國內經濟形勢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正處于深度調整中,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面臨諸多改變,部分發達國家經濟形勢轉穩,但新的自主增長動力沒有形成,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帶動力減弱。

從國內形勢看,“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時期。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的偉大奮斗,我國已發展成一個極具影響力的經濟大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是增長速度由超高速向中高速轉換。二是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換。三是產業結構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轉換。四是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五是資源配置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向起決定性作用轉換。六是經濟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轉換。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主要矛盾是結構性問題,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標志著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的重大轉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從經濟運行的源頭入手,以制度性變革創造新供給,釋放和滿足新需求,通過合理配置資源、生產要素,提高要素整體配置效率和效益。與傳統刺激政策立竿見影不同,供給側改革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伴隨的是減稅、結構性調整和自我革命的簡政放權。減稅存在“時滯效應”,稅率的下降立竿見影,但稅基的擴大卻需要時間來培育,因此,短期內可能導致財政壓力加大,必須從長遠著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和不畏陣痛的定力,從供給側入手發揮財政調控和引導職能,推進結構性改革。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而不是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創造良好的政策與制度環境,讓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加大財政信息公開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大力支持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堅決把牢與之相悖的支出和政策關口,推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努力打造支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機制。

總體上講,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沒有變化,但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但面臨的矛盾和風險較多,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與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依然突出。

2、財政領域形勢變化

新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對財政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新常態下財政領域呈現六大趨勢性變化:

1)財政收入由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十三五”期間,財政收入將呈現中低速增長,要克服過去速度思維慣性,避免竭澤而漁。

2)財政支出繼續剛性增長。民生支出、生態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等投入不斷增加,要調整優化支出結構、花錢買機制、確保政策公平和可持續。

3)現代財政制度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的基礎作用和支柱作用不斷提高。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是一場關系我國現代化事業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刻變革。不僅要在經濟領域,而且要在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在內的所有領域履行功能和發揮作用;它不僅要作為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而且要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因素履行功能和發揮作用。

4)預算規范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全面依法理財是財政預算管理的中體要求。預算管理的法治性和約束力不斷加強,各級政府事權逐步規范化、法律化。預算全面規范、公開透明。

5)財政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不斷創新。堅持底線思維,保持定力,著力穩定市場預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統籌做好供求兩方面的調節;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定向調控的優勢,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綜合運用稅收、補貼、政府采購等政策工具,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等調控手段的協調配合,形成調控合力。

6)建設大國財政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我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我國財政政策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越來越大。主要發達國家對我國在規定制度、技術引進、行業進入等方面的防范意識增強。其他新興經濟體在勞動力、土地成本等方面的競爭優勢上升,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與我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

3、我市“十三五”時期財政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湖北作為中部重要省份,目前我省正處于黃金機遇期、積蓄能量釋放期、綜合優勢轉化期、“五化”協同發展加速推進期,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深度推進,經濟總量和增長率位居全國前列。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咸寧的發展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優勢。從咸寧財政發展來看,我市經濟發展現實和潛在條件比較好,產業結構調整包袱不重,財政供養負擔總體不重,現有的預算體系、財政管理制度比較超前,市委市政府對我市經濟發展的功能、目標抓得很準,特別是咸寧經濟發展融于“一帶一路”、開拓“一江一山”,深入實施綠色崛起戰略,打造中國中部“綠心”和國際生態城市,有利于我們拓展發展動力和空間。內陸核電蓄勢重啟,幕阜山片區脫貧攻堅強力推進,有利于我們提升發展質效和整體水平。美麗中國建設和生態強省建設全面推進,有利于我們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同時,我市發展不夠、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不高的實際仍然存在,產業層次總體偏低,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實現轉型升級、持續跨越趕超的任務十分艱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經濟下行壓力正持續向財稅傳導,財政運行面臨著巨大壓力。一方面,財政收入潛在增長率下降,收入形勢非常嚴峻。受經濟形勢影響,傳統稅源增長乏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尚不足以彌補傳統產業的“掉位”,稅源減量、收入不足問題極為突出,可用財力增長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支出壓力增大,收支不平衡帶來的矛盾前所未有。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進一步減稅降費、擴大支出,加上公務員津補貼、公務用車、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等改革政策密集疊加,地方政府債務進入償還高峰期,財政支出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面對新形勢、新常態、新機遇,我市財政工作必須準確把握新常態下的新要求,找準工作結合點和著力點,在財政收入要注重穩速、提質、降幅、減負,要圍繞財政“三力”(實力、能力、效力),強化管理上的“三維”,在搶抓機遇、科學發展中把握工作的主動權,堅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堅持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經濟結構有序調整,堅持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堅持依法理財,為我市順利實現“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堅強保障。

(二)收支測算分析

1、遵循一個原則。堅持依法治稅的原則,做到既不收過頭稅,又應收盡收。

2、適應一個趨勢。新常態下收入下降速度要快于經濟下行速度。2010年-2014年,全國經濟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分別下降約4.14.7個百分點。我市全口徑稅收增幅由2011年的33.1%降到17.2%。與主要經濟指標相關聯的幾個主體稅種降速更快、降幅更大,其中工業增加值增幅由26.3%降到10.5%,工業增值稅增幅則由18.4%降為3%(剔除調度因素負增長);社會商品零售額增幅由18.3%降到12.8%,商業增值稅增幅則由26.1%降到12.1%;固定資產投資額增幅由40.9%降為20.5%,而建筑及房地產業營業稅增幅則由49.7%降為14.4%“十三五”我市GDP預期平均增速9%左右,比“十二五”下降約3.3個百分點,按彈性系數測算,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將下降約13.5個百分點,由“十二五”的平均22.7%下調到9.2%左右。

3、參考四個因素。一是稅制調整預期影響。未來五年,中央稅收政策仍將以減稅讓利為主基調,稅制改革對地方財力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對收入目標的預估應穩妥、審慎。二是適當控制稅負水平。“十三五”期間,GDP預期年均增長9%左右,2020年將達1650億元,按公認合理的彈性系數0.81.2測算,財政收入增速應在7.5%11%之間;按“十二五”期末(2015年)總稅負率(地方財政總收入/GDP10.4%110/1060)和地方稅負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GDP7.6%80.66/1060)測算,2020年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分別為170億和125億元左右。三是剛性支出增長需求。預期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保險并軌及工資每兩年普調,政府債務償還高峰期,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增支因素,未來保工資、保運轉等剛性增支,需要堅實的財力保障。四是著眼中期可持續發展。要著眼財經發展的互動性、關聯指標的匹配性、收入結構的均衡性、增強財稅之間的協調性,建立穩定的財政增收機制。

(三)收支預測

1、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9.1%,力爭2020年達到17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力爭2020年達到130億元。

2、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年均增長10%2020年力爭到330億元。

四、財政改革發展的主要內容

圍繞“十三五”時期我市財政發展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全市財政部門以“四個全面”為引領,牢固樹立法治觀念,深化改革、銳意創新、競進提質,全力推進全市財政發展改革。

(一)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小康咸寧

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服務經濟平穩增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工業強基核心工程,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突出財政綜合政策合力,促進經濟科學發展。

1、支持產業發展

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大力支持產業轉型升級。

1)支持發展現代農業。支持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是支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施農業生產可持續化保護機制。支持提升農業生產安全和裝備水平,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互聯網與農業生產融合發展,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和信息化。建成全市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監測、專家遠程診斷網絡系統和遠程控制系統。促進農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二是支持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優化重要農產品區域化、專業化生產布局。支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增強農技服務推廣能力。三是支持延伸產業鏈條和農業功能。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構建“1+6”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體系,扶強一批行業領先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著力打造百億產業農產品加工園。支持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農產品銷售物流,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動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開發。加快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四是支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支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成立農業行業協會,發展農商聯盟等新型商業模式。

2)支持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湖北行動計劃,支持實施工業崛起戰略。一是支持增強工業競爭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實施“大企業、大產業、大園區”三大工程。二是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支持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三是支持轉型升級傳統優勢產業。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方向,加快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集成應用,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提高企業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升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實現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四是支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市場導向、前瞻布局、改革帶動、跨越發展的原則,加強政策集成,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引導創新要素集聚,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綠色發展。

3)支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支持服務業升級,創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提質增效,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一是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重點支持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中介服務業等。二是促進生活性服務業提質升效。重點支持旅游業、商貿流通業、家庭服務業、房地產業、會展業等服務業。三是培育新興服務業發展壯大。重點支持汽車全鏈條服務業、電子商務、健康養老產業等。

4)支持培育產業發展新動力。順應需求動力的結構性變化趨勢,創新有利于供給對接、創造需求的財政支持政策,創造新供給,實現發展動力轉換。一是支持重點消費領域的培育,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優化供給結構,增加有效供給,促進消費升級。支持優化改善消費環境。加強市場監管,保護消費者權益。二是支持優化投資,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投資服務,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投資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三是支持擴大出口,發揮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支持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鼓勵出口生產技術創新,促進出口產品升級換代,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支持建設出口產品基地,打造和培育全市外貿出口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2、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大力實施長江經濟帶、精準對接大武漢和建設“小三角”發展戰略,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資金的引領作用,擴大交通、能源、水利、城鎮建設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1)支持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一是支持布局立體交通運輸大通道建設,建成銜接長江、幕阜山的“二縱二橫一帶”立體綜合運輸大通道,構建以主城區為中心,干線鐵路、高等級航道、高速公路、快速國省道、通用航空為綜合運輸主骨架,形成對外東聯西通、南接北達,對內循環暢通、快速聯系的路網結構。二是支持公路運輸體系建設。以咸寧主城區為中心,形成“四縱二橫一環二支”的高速公路網布局結構,實現市域及各市縣區高速連通。支持建設“樞紐客運站+客運中心+鄉鎮客運站”一體化銜接服務的客運交通體系。三是支持推進鐵路建設。推進武咸城際鐵路赤壁延伸段;推進潘家灣鐵路貨運專線和江南沿江鐵路建設,服務長江港區產業發展。四是支持長江和內河水運建設。形成以長江為依托,以陸水、淦水、富水航道為骨干的“一江三水”航道網。重點建設嘉魚港和赤壁港;穩步推進陸水、富水、三湖連江散貨碼頭、旅游碼頭建設。

2)支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支持防洪抗旱減災設施建設,推動咸寧長江堤防續建配套及加固工程建設、咸寧長江崩岸治理工程建設、嘉魚縣洲灣堤整險加固工程建設,全力推進陸水、富水干流重點河段防洪工程,推進斧頭湖、西涼湖、黃蓋湖等湖泊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加快治澇工程、山洪災害治理工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設。二是支持中小型水庫建設,推進通山縣黃荊口、咸安區白巖泉、通城縣鷹咀巖、崇陽縣木三李等中型水庫和新建小型水庫建設,推進城市替代水源及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積極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推進非灌區農業灌溉工程建設,啟動通城縣、崇陽縣兩縣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三是支持農村水利建設,實施陸水灌區和三湖連江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抓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施農業節水灌溉示范項目建設。

3)支持提升能源保障能力。一是支持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咸寧核電項目、全市現代化骨干電網體系建設。二是支持完善油氣管道布局建設。統籌油氣運輸通道和儲備系統建設,合理布局油氣管網設施,實現全市城市天然氣利用全覆蓋。支持發展液化氣和沼氣。

4)支持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重點城鎮、特色城鎮建設。加強城市供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供排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統籌電力、通信、給排水、供熱、燃氣等地下管網建設。二是支持建設美麗鄉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支持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建設,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

3、支持生態文明建設

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群眾健康為目標,創新有利于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體制機制,充分運用國際資金、金融資金以及社會資本,增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保障能力,建立更加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環境。

1)切實加強環境保護,支持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及山林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治聯控機制;突出工業污染場地治理,推進土壤污染修復;加強固體廢棄物處理,強化對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等環境風險的防范管理和應急處置。支持城鄉環境治理,加強環境連片整治,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2)支持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加強源頭治理,推動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排放廢水治理。支持華潤電力超低排放升級改造。完善污染物排放標準,鼓勵企業進行工藝技術裝備清潔更新。

3)支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

4)支持推動能源節約。實行能耗強度和總量雙控,支持完善目標分解和考核評價機制。支持開展重點行業能效提升和節能減排升級改造行動。實施企業節能自愿行動,鼓勵企業追求更高能效。支持發展清潔能源,開發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支持通山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

5)支持礦產資源節約利用。支持先進技術示范與推廣,支持礦山企業技術和工藝改造,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

4、支持建設創新咸寧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培育發展新動力,構建發展新體制,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激勵創業蓬勃興起,建設創新咸寧。

1)支持構建發展新體制。一是支持提升政府服務市場能力。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構建服務型政府。二是支持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化行政審批事項改革。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制定行政審批事項目錄,全面向社會公開。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三是支持國資國企改革。改革和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線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在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金融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引領作用。四是支持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市場化的投融資機制,增強市場化投融資能力。改進財政資金投資模式,采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和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撬動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投資。五是支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壯大市場主體,完善要素市場,形成市場化價格機制,建設信用環境。

2)支持實施科技創新。一是支持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有效整合咸寧及周邊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通過發揮政府引導和科技信貸、風險投資等支撐作用,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創新平臺,共建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研發成果轉化,進一步拓展產學研結合集成創新的渠道。二是支持自主創新。支持建設和完善產業公共技術研發服務、科技投融資、創新創業服務等平臺。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推廣知識產權和股權質押貸款,積極申請科技型企業非上市股份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加快設立咸寧市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積極引領科技型人才開展創新活動。三是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發揮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導作用。加大對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應用推廣的支持力度,研究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創業投資引導等多種形式,完善和落實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應用的需求引導政策,支持企業承接和采用新技術、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工程化研究應用。實施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完善落實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的股權、期權激勵和獎勵等收益分配政策。

3)支持金融創新。一是支持打造全功能金融服務平臺。構建政府金融公共服務體系(金融辦-金融控股集團)兩層構架,探索建立為企業提供綜合性融資方案的新金融服務模式。二是支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建立起以政府產業扶持資金為基礎、創業投資為核心、各類社會投資共同參與的創業投資體系和機制。加大直接融資力度,大力發展股權投資、推進債券融資。推進產業基金、創投基金、風投基金發展。三是支持創新發展綠色金融。圍繞綠色崛起發揮金融作用,構建多主體、全方位金融服務體系,助推全市經濟轉型發展。用活用好與深創投設立紅土成長基金和與湖北省高投設立的科技創投基金,著力發展科技金融、科技保險,支持自主創新和創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全面落實民生政策,建設幸福咸寧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突出重點、完善機制,保障基本民生,提升社會福祉,努力建設幸福咸寧。

1、支持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1)支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支持建立符合市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發揮政府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增長長效機制。健全基層服務網絡,加強服務設施資源和功能整合,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管理效率。

2)支持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推動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多元化,積極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引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探索管辦分離多樣化的有效實現形式。

3)支持滿足公共服務多樣化需求。積極支持推進醫療、文化、體育等領域非基本公共服務加快發展,豐富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讓人民群眾享受高效便捷優質服務。

2、支持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建成體系完整、城鄉均衡發展的公共教育服務格局。

1完善基礎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發展學前教育,支持普惠性、公益性幼兒園發展。提高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落實建檔立卡的家庭困難學生開始實施普通高中教育學雜費免費。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比較完備的特殊教育經費保障體系,為殘疾學生提供完善公平的學習環境。

2)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財政投入制度。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普及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分類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政策。支持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不斷提升職業院校辦學能力。

3)支持創新發展高等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特色化發展,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提升湖北科技學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綜合辦學能力,支持建設一批有特色的重點學科。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健全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3、支持精神文明建設

支持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打造文化強市,努力實現“文化小康”。支持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1)支持全面提高文明素質。落實政府購買文藝演出和農村電影放映等公益服務的財政支持政策。創新財政支持文化產業形式,加大對具有城市特色、歷史文脈和深厚積淀的豐富人文信息的保護力度;加大對地域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加大對古民居、傳統村落、革命遺跡遺址的保護力度;以建設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為抓手,打造具有咸寧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品牌。倡導全民閱讀。支持開展群眾性和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動。

2)支持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加快城鄉各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保障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量質齊升。推進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創新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探索實行政府購買文化產品,支持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大對專業性藝術表演團體的支持,扶持公益性電臺節目、報刊雜志、網絡平臺等建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3)支持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支持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打造具有咸寧特色的生態文化品牌。支持培育和壯大文化創意、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動漫展演等產業。支持文化業態創新,促進文化與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體育等相融合。

4)支持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加強群眾健身活動場所和健身設施建設。落實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支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促進競技體育健康發展。增強體育消費意識,鼓勵社會力量發展體育產業。

4、支持促進就業和收入分配

支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健全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1)支持促進更高水平就業。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完善創業就業扶持政策。鼓勵回歸創業。加強就業援助,幫助就業困難者就業,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實名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落實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

2)支持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支持發展人力資源市場,推動建立規范有序、公正均衡、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新型勞動關系。

3)支持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完善初次分配格局,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注重發揮收入分配政策激勵作用,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加大扶貧幫困力度,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增加財政民生支出,提高居民轉移性收入。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擴大主要農產品保險,保障農民生產性收入。

5、支持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堅持全民覆蓋、保障適度、權責清晰、運行高效,穩定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1)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進全民參保計劃,逐步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按照國家規定,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落實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2)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支持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以臨時救助為補充、其他專項救助制度相銜接、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困難和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完善社會互助制度、農村五保戶供養制度和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完善大病救助制度,做好與基本醫療保障、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等制度的銜接;完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完善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災害、司法等專項救助,建立統一規范的社會救助管理體制。支持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

3)加強城鎮住房保障。支持推進危房改造和棚戶區改造,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多元化實施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堅持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并舉,加大租賃補貼發放力度。

6、支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推進健康咸寧建設。

1)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全面推進城鄉居民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應急救助制度。逐步擴大重大疾病保障病種范圍。推進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報,開展跨省就醫結算試點。實現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合理調整生育保險定、限額標準,適時擴大部分診療項目和基金支付范圍,探索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

2)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基本醫療的公益性方向,支持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鼓勵社會資本舉辦規模化、差異化的醫療衛生機構。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理順藥品價格,增加特殊藥物免費供給。

3)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大財政投入公共衛生事業力度,全面建成以市級為核心、縣市區為樞紐、街(鄉)為依托、社區(村)為基礎的四級公共衛生服務網絡。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健全上下聯動、銜接互補的醫療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多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醫療費用。支持建立多層次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推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

7、支持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積極落實人口發展戰略和生育政策,支持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支持加強婦女、兒童、青少年、殘疾人等群體權益保護,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1)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持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2)保障婦女兒童權益。支持建立完善婦女兒童權益保護長效工作機制,提升婦女兒童受教育程度。落實人口發展戰略,全面放開二孩政策。

3)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支持青少年事務社會專業人才隊伍及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開展政府購買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服務,激發廣大青年活力和創造力。支持加強學校及周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切實保障學生安全。支持特殊家庭青少年和留守兒童成長關愛行動。

4)提升殘疾人服務保障水平。支持全市殘疾人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實現殘疾人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支持發展殘疾人社會福利事業,鼓勵社會力量提供殘疾人康復和托養服務。支持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維護。完善重度殘疾人醫療報銷制度。

8、支持全面推進脫貧攻堅

搶抓國家、省級特困地區連片扶貧開發的政策機遇,強化功能區作用,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和模式,全面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1)支持推進幕阜山貧困區域加快發展。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對幕阜山片區的財政政策支持,加快幕阜山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全覆蓋。支持發展特色產業促進幕阜山片區綠色經濟壯大,深入推進特色農林業扶貧、旅游扶貧、金融扶貧、核電產業扶貧等工程。

2)全面實現貧困人口脫貧。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支持實施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等精準扶貧脫貧工程。支持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支持解決貧困地區交通問題。統籌使用扶貧、民政、國土、交通、水利、農業、住建等部門項目資金,做大做強村級項目,發展集體經濟。

(三)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增強財政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建立健全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

1、深入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

1)落實國家各項稅收政策尤其是結構性減稅政策,進一步清理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將國家統一制定的稅收優惠政策逐項落實到位,切實減輕中小微企業稅收負擔。

2)落實普遍性降費政策。取消、停征和免征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嚴格執行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項目目錄清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政府投入與價格調整相協調機制。

3)加強縣域經濟發展調度資金管理使用,完善調度資金管理機制。

4)提高重大產業發展資金和中小實體經濟發展資金使用績效。強調產業引導基金的市場化決策模式,統籌用好各類基金。改善實體經濟融資環境。

5)改革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深化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健全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穩定支持機制。落實市屬高校自然科學應用研發及成果轉化的研發經費、項目資產、成果權益、財政激勵、項目風險管理政策,落實市屬高校院所橫向科研項目經費激勵政策,推進自然科學應用研發及成果轉化,支持科研人員兼職和離崗轉化科技成果。

6)支持改進金融服務。推進金融改革創新,規范融資服務性收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2、加強財政收入管理

1)根據權責對等原則以及稅種屬性,理順收入劃分。

2)開展財政收入結構分析。全面開展稅(費)源普查,完善征管手段,創新征管模式,依法依規加強征管,提高收入質量。

3)科學測算財政收入。加強收入預測和預算執行分析,建立科學的收入預測模型。開展財政收入清理檢查,嚴禁虛增財政收入。

3、進一步盤活財政存量資金

1)加強國庫資金管理。依法行使國庫資金的支配權和使用權,完善國庫現金管理,合理調節國庫資金余額。建立和完善財政性存量資金的統計分析報告制度。

2)加強一般公共預算結轉結余資金管理。對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結轉一年未用完的剩余資金,采取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由同級政府收回統籌使用等措施盤活。對上級專項轉移支付結轉兩年未用完的剩余資金,作為結余資金管理。專項轉移支付結轉資金可在資金類級科目內調整用于其他項目。

3)盤活政府性基金結余。政府性基金結轉資金不超過該項基金當年收入的30%,超出部分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統籌使用。

4)規范權責發生制事項。嚴格控制權責發生制核算范圍,除國庫集中支付結余外,一律不得按權責發生制列支。

5)規范財政專戶及往來資金管理。全面清理整頓財政專戶,除經財政部審核并報國務院批準保留的財政專戶外,其余財政專戶逐步撤銷。加強收入繳庫管理,杜絕虛列支出或調節收入行為。嚴禁違規對非預算單位及未納入年度預算的項目借款和墊付財政資金。

4、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

1)對債務規模實行限額管理。實行限額與發行額同步管理,控制新增債務。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機制。

2)妥善處置存量債務。對甄別后納入預算管理的存量債務,按照政策申請發行政府債券置換,以降低利息負擔。置換債券實行限額管理。對政府負有擔保責任或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到期存量債務,按市場規則處置。

3)大力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產品提供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公共服務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加快社會事業改革。放寬和降低民間資金準入門檻,積極推行PPP模式,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和運營。

4)推動投融資平臺公司轉型。清理和整合現有融資平臺,加快重組和退出進程,推進投融資平臺轉型。

5、落實民生政策

1)堅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立足于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強擴面征繳,健全體制機制,增強社會保險的可持續性。

2)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完善社會救助機制。

3)加強保障房建設的供需管理。創新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使用機制。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住房保障逐步實行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并舉,逐步加大租賃補貼發放力度。提高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比例。擴大租賃市場房源,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利用PPP模式或政府購買方式盤活存量房。

4)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推動供給方式多元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產品的提供。制定發布政府購買服務目錄,推行特許經營、定向委托、戰略合作、競爭性評審等方式,引入競爭機制。完善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機制。涉及政府購買服務的事項全部納入部門預算管理,并向社會公開。

5)創新惠農補貼、農業保險機制。實行普惠制與精準補貼相結合,逐步加大精準補貼力度。建立農業自然災害政府救濟制度,實現高效救災。

6、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

1)完善政府預算體系。明確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收支范圍,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的政府預算體系,實行全口徑預決算管理。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

2)完善預算編制機制。加快推進項目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建設,嚴格機關運行經費管理,制定機關運行經費實物定額和服務標準。完善機構編制管理、資產管理、績效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機制。完善預算評審機制。

3)增強政府預算統籌能力。將政府性基金預算中應統籌使用的資金納入一般公共預算,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力度。做好社會保險基金結余保值增值,實現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可持續運行。

4)推進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強化風險意識,既兼顧當前、更著眼長遠,充分考慮財政實際承受能力,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和各類風險防控,努力保持財政健康、平穩、可持續發展。推進市縣編制中期財政規劃和三年滾動預算試點。研究建立長期規劃管理機制。

5)健全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強化績效觀念,建立健全“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運用”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將績效評價重點由項目支出拓展到部門整體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強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拓展績效管理范圍,逐步由預算績效向政府績效管理發展。

6)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和財政庫底目標余額管理制度。研究將政府綜合財務報告主要指標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逐步建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公開機制。建立政府資產報告制度。

7)全面推進預決算公開。擴大部門預決算公開范圍,細化部門預決算公開內容,加大“三公”經費公開力度,規范預決算公開程序,開展預決算公開工作考核。

8)推進依法理財。加大對《預算法》和其他財經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力度,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人員持《會計證》上崗制度,嚴格履行財務會計職責,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進一步推進簡化程序,優化服務,理順職能,防范財政風險。

7、改革財政支出管理機制

1)進一步整合財政專項資金。改進財政專項資金分配管理辦法和資金使用方式,結合績效評價結果,建立和完善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對競爭性領域專項進行清理,堅決取消“小、散、亂”項目,確需保留的改進分配方式,減少行政性分配,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

2)統籌使用財政專項資金。加大整合統籌力度,做好部門重點科目資金、財政存量資金、政府債務資金和轉移支付資金的統籌使用,提高財力配置水平,提升資金使用效益。支持縣級深化完善規劃引導統籌、重點項目主導統籌、獎補資金引領統籌方式,擴大縣級深度統籌使用空間。

3)創新財政支出機制。建立滾動預算,實行資金預撥、分年驗收、分年結算機制;建立激勵規則,實行資金與完成任務進度同步下達機制。

4)改革涉及市場主體的專項資金使用方式。對于面向市場、用于企業的專項資金,實行基金、股權投資、競爭性分配等方式進行管理。

5)改革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推進放管結合的政府采購監管模式,構建有利于結果導向的政府采購管理體制機制。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加強政府采購監督檢查,突出預算執行主體,明確主體責任。發揮政府采購的政策功能,支持殘疾人就業,扶持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6)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行部門預算資金支付單位法定代表人負責制,強化單位法定代表人的責任。加強對部門預算支出異動情況和違規行為的監管,強化部門決算的約束,全面建立財政部門對行政事業單位決算批復制度,加強對決算數據的合規性、真實性、完整性的審核。

7)加強政府成本管理。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六條意見精神,嚴格落實“約法三章”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對“三公”經費及會議費實行零增長。加強行政單位財務管理,實現行政單位財務管理責權明晰、操作合規、透明高效。

8)嚴肅財經紀律,建立健全預算編制、執行與監督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機制。規范財政資金分配、撥付、使用、發放、監管程序,加大監督問責力度,嚴格責任追究。

8、推進稅收制度改革

按照財政部和省財政廳統一部署,推進稅收制度改革,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

1)全面完成營業稅改增值稅。加強政策評估和政策效應分析,積極支持“營改增”企業產業調整、產業升級和經營模式優化。

2)完善消費稅制度。

3)落實國家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逐步擴大征稅范圍。

4)開征環境保護稅。

5)完善地方稅體系,推進房地產稅改革。開展前期立法研究,分析房地產稅改革對我市稅收影響。

6)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加快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7)加快推進非稅收入管理改革,建立科學規范、依法有據、公開透明的非稅收入管理制度。

(四)加強財政自身建設,做實現代財政管理基礎

1、加強法制建設,深入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

1)強化法治思維,提高財政制度建設質量,構建和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體系。深入貫徹全面依法治國理念,把財政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財稅改革、推動科學發展、化解收支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不斷提高財政制度建設質量,積極向市人大、市政府申報財政立法項目,合理有序推進我市地方財政立法工作。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認真貫徹落實《湖北省行政規范性文件管理辦法》,全面推進現代財稅制度建設。

2)健全重大決策程序,落實法律顧問制度,規范行政執法行為。財政重大決策事項、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大額度資金安排嚴格落實法定程序。堅持法律顧問制度,規范財政執法行為。堅持程序正當原則,細化執法流程,嚴格按程序執法,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加強行政復議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行政復議在化解行政爭議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化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示范創建工作。充分應用大數據、互聯網+,提升“金財工程”建設水平。

3)貫徹落實預算法,推進行政審批改革,提升財政監督效能。切實提高貫徹實施新預算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努力增強預算法治意識,自覺維護預算法的權威,把新預算法的各項規定作為從事預算管理活動的行為準則,各項財稅改革于法有據。推行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監管清單制度,完善行政權力目錄,明確責任邊界,公開權力運行流程,優化簡化工作程序。健全財政系統內控制度體系,按照權責一致、有效制衡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的原則,合理匹配內部機構的權力與責任,健全相互牽制的職能和崗位機制,使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全面推進內部控制工作。

充分發揮財政監督職能作用,建立覆蓋所有政府性資金和財政運行全過程的多層次全方位信息化動態監督機制。整合財政監督資源,創新監督檢查方式方法,加強整改落實和成果利用,全面提升財政監督的層次和效果。加強財政投資評審、財政基礎工作和鄉財政監管工作。

2、注重財政政策研究,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助手

在分析財政運行狀況中研究深層次問題,更好地把握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變化規律。對涉及財政支持的重大政策,建立科學論證機制,增強財政政策和支出安排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堅持問題導向,圍繞中央、省、市重大戰略部署,研究提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實效性強的落實措施,提出接地氣和具有應用價值的政策建議,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助手。

3、落實兩個責任,加強機關黨風廉政建設

全面加強機關黨員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充分發揮機關黨組織在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中的協助和監督作用,建設機關服務型黨組織。大力倡導公道正派、勤奮樸實的風氣,爭做“兩遵兩為”干部,始終堅持勇于擔當、真抓實干的精神,保持政治過硬、清正廉潔的優良傳統,推動財政服務質量、行政效能再上新臺階。

堅持把反腐倡廉建設貫穿于財政工作大局,貫穿于財政權力運行的全過程。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不懈糾正“四風”,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建制度、立規矩上下功夫,探索建立踐行“三嚴三實”的制度機制,營造“清廉為官、事業有為”良好局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逐步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風險防控機制,確保資金、項目和干部安全。

4、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為財政發展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按照政治堅定、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勤政廉政、團結協調的要求,加強財政領導班子建設。健全選賢任能的機制,積極穩妥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樹立公道正派的選人用人觀,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從事合適的工作。提神提氣提能,提振精神狀態,提高干部能力水平,全面促進財政事業和財政干部的共同發展。

創新培訓方式方法,著力推進財政干部履職盡責能力建設,增強干部大局觀念、創新觀念、效率觀念、服務觀念和責任觀念,提高干部依法理財、科學管理、勤政為民的本領,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財政干部隊伍,為財政改革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清風清境清政,大興清務實之風,提高行政服務效能。

加強財政文化建設,增強敬業精神,發揚優良作風,構建和諧環境,激發工作動力。加強道德修養,講操守、重品行,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加強財政精神文明創建,不斷完善創建內容和豐富創建形式,扎實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踐行“四于”財政精神,為財政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強化地方財政科學研究。促進地方財政科研機構建設和人員培養、配置。

五、“十三五”我市財政改革發展的主要措施

十三五”財政工作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安排各項事業的發展。進一步明晰“開拓財源,做大蛋糕;優化結構,盤活存量;公平分配,保障供給;強化監督,提高績效”理財思路;進一步建立財政收入和可支配財力穩定增長機制,科學界定市與縣區兩級政府事權范圍和支出責任;進一步完善理財手段,運用市場化的理財手段和完善的監管機制,為咸寧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提供財力支撐。

(一)實施財源培育工程。

源遠才能流長,取予均須有度。要抓住新常態的機遇,切實做實做強做大財源。

1、強化財源意識,把財源建設實績,作為衡量一個地方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乃至經濟工作的重要指標來對待。

2、優化資源配置,將優惠政策、生產要素向財稅收入效應好、投入產出比高的產業和企業傾斜。

3、構建稅源梯隊,優先發展工業,夯實基礎稅源;大力發展含稅量較高的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旅游業等第三產業,培育新興稅源;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市場主體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內生性財源;發展逆經濟周期、抗市場風險能力強的產業,引進總部經濟,發展互聯網+、電商等新興業態;抓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培植替代稅源、后續財源。

(二)實施依法治財工程。

1、樹立法治理念,通過宣傳培訓和政策資金導向,在各個層面樹立上策思維和法治思維習慣,“有門就不要翻窗,有窗就不要撞墻”,切實做到規矩理財、依法理財。

2、完善約束機制,引導部門單位立足于既定預算過日子,把當家理財的要求落到實處。

3、考評理財行為,健全檢查考評內容和標準,對單位班子和領導干部廉政責任制履行考核時,對理財用財情況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實行考核評價。

4、強化財政監督,要適當加大財政監督檢查的頻率,拓展檢查的覆蓋面,加強對基層財政的指導監督力度,既要開展對事的檢查,也要開展對人的檢查,整改處理要見事、見人、見制度,形成部門協作機制,構建財經監管大格局。

(三)實施改革創新工程。

1、明確目標任務,繼續按照深化財政改革的思路,明確財政任務,確保到2020年,各項改革基本到位,現代財政制度基本建立。

2、突出改革重點,圍繞“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三大任務,結合咸寧實際,著力解決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體制機制障礙,在財源建設、全口徑預算管理、創新支持發展方式、投融資體制改革、財政監督管理和財會基礎管理等方面,做好規范、完善、創新三篇文章。

3、強化責任落實,任務上肩,措施落地,加強全市財政改革的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對每一項改革任務制定線路圖和時間表,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溝通、解決,促使改革順利實施,達到預期目標。

(四)實施部門價值工程。結合部門職能和特點,踐行財政部門存在的價值“五個好”:

1、管好攤,要把部門系統的人管好,同時在思想、業務、作風等方面帶好頭。

2、辦好差,充分發揮財政服務職能,不折不扣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搞好日常工作,完成好常規任務。

3、分好憂,要始終站在服務發展大局的高度,對上當好參謀,對下搞好業務支持指導。想問題、編預算、籌資金、抓保障。

4、攻好關,積極爭取上級對我市財政的支持,要有份額和超份額的意識、志氣和辦法。

5、守好口,探索建立“三不腐”長效機制,在法律和政策上把好關口,保證資金和干部安全,為支持咸寧經濟社會發展,制造良好的環境。


責任編輯:財政局徐蕾

附件:
  • |
咸寧發布二維碼

歡迎關注“咸寧發布”微信公眾號

① 打開微信——發現——掃一掃,掃描左側的微信二維碼關注。
② 打開微信——通訊錄——右上角“添加”,搜索“咸寧發布”
  或“cnxn2015”關注。

歡迎關注“咸寧發布”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