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咸寧高新區管委會:
《咸寧市發展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抓好貫徹落實。
咸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10月21日
(此件公開發布)
咸寧市發展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兩重”“兩新”重大機遇,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力爭到2026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0%,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8%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0%,全力打造我省發展新質生產力先行區,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實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行動
(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推進冶金建材、紡織服裝、機電制造等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每年實施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00項以上,工業技改投資年均增長10%以上。加快推進湖北金盛蘭精品鋼轉型升級,建設工業4.0數字智能工廠,產值達700億元,產能占全省比重達25%。鼓勵精華紡織、漢麻生物、嘉麟杰紡織等企業實施“5G+紡織”應用,探索3D數字技術賦能,產值達300億元。支持三六電機、靈坦機電、三環方向機等企業重點發展高效節能機電設備、智能機電設備及其關鍵零部件,產值達300億元。(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咸寧高新區管委會;以下工作均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咸寧高新區管委會落實,不再重復列出)
(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搭建運營好大健康、食品飲料、文旅、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平臺,以“用”為導向搭建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咸寧專區,推動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數字經濟等產業突破性發展,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0%。圍繞“醫、藥、養、健、游、護”發力,支持厚福醫療、穩健醫療、真奧金銀花等企業發展智慧醫療病床、高端醫療用品、中成藥等,支持紅牛、元氣森林、安利等企業開發保健功能飲料及特色茶飲,每年培養4000名學歷教育護理人才,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產值達1000億元。支持南玻光電等企業在手機零配件等領域鞏固優勢,強芯半導體、安芯美科技等企業在芯片封裝測試等領域取得突破,通宇衛星通訊等企業融入全省北斗產業集群,滴水科技等企業引領人工智能突破性發展,產值達200億元。以敏實、華舟重工、星光玉龍等企業為依托,推動相關企業向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應急裝備、現代農機等領域集中,產值達280億元。重點支持德國負碳、維達力、海威、平安電工等企業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建立健全“鏈長+鏈主+鏈創”機制,構建新材料產業生態圈,產值達300億元。全力推動“數化咸寧”建設,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市縣中心城區建設覆蓋率達90%,建成5G基站6000個,行政村5G通達率達100%;推進“智改數轉”,打造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10家、省級40家;支持三贏興科技、瀛通電子等企業創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全市重點數字平臺達5家;支持“去哪兒網”華中總部基地、賽凡科技、方片互動等互聯網企業發展壯大,發展直播經濟;推進“上云用數賦智”,培育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管理企業100家,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0%。(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政數局)
(三)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以未來健康、未來能源、低空經濟等為重點前瞻謀劃布局。圍繞建設人形機器人為主的人工智能大健康產業基地平臺,發展可穿戴醫療設備、助殘助老智能設備等高端醫療器械;依托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動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新型醫療服務;打造集健康養老用品科創、制造、展示交易、倉儲物流、大數據和金融等中心功能于一體的銀發經濟產業園。做好核電廠址保護,全力爭取內陸核電突破,支持風電光伏本地消納制氫,提前布局新型儲能設備。依托嘉魚阿洛亞通用航空機場建設臨空經濟區,推進航空培訓學校、短途運輸等項目,打造“通用航空+旅游”應用示范;積極招引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無人駕駛航空器研發制造與商業運營等企業落戶,發展低空飛行制造業;支持赤壁中試谷·智能無人系統測試基地做大做強。(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市政數局)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行動
(四)提升市域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加速推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咸寧功能區、咸寧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持續推進科技創新“三個一百”建設,支持咸安區創建國家級創新型縣(市、區)。實施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滿園輪替計劃,新引進企業不少于100家,在咸建設生產基地不少于80家。建成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6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0個、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12個、湖北省企業技術中心23個。各縣(市、區)圍繞主導產業建成產業技術研究院1—2家。(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
(五)提升產業關鍵技術攻關能力。依托香城智能機電產業研究院、赤壁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國家飲料檢驗檢測(計量)中心等建設中試基地、檢驗檢測認證中心。支持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規上企業銷售收入比重達2%,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42%。每年選派20名左右科研人員擔任“科技副總”,通過“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方式集中攻關耐高溫復合材料、桂花香精提取、香氣留存等關鍵核心技術,每年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技術5項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
(六)提升科創成果轉化應用能力。依托香城產業基金、吸收社會資本共同設立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推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撬動性強、成長性好的重大科創項目落地。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成果轉化體系,轉化高價值科技成果100項,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60億元。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專精特新企業、科創“新物種”企業增長行動,高新技術企業達68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突破300家,省級科創“新物種”企業達20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
三、實施綠色低碳發展行動
(七)嚴格落實負面清單管理。制定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強化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細化落實產業結構調整、綠色低碳轉型產業發展相關規定,對符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項目,從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給予支持;對不符合能效、環保、安全、質量等強制性標準的項目,一律禁止新建;排查淘汰落后工藝、裝備和產品,依法依規關停退出;提高“兩高”項目準入標準,健全“兩高”項目準入前聯合會商機制,落實壓減產能任務。(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資建局、市生態環境局)
(八)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推動產業、能源、交通運輸和用地等結構調整優化。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不少于30家,省級不少于50家,綠色產品5個,綠色園區3個。積極創建國家“以竹代塑”應用推廣基地。加快通山大幕山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清潔能源設施建設,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3000兆瓦以上。加快鋼鐵、建材、火電等高耗能行業重點企業節能技術改造,力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降幅達14%、用水量累計降幅達16%,單位國民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16%以上。加快長江咸寧港、咸寧國際陸港等建設,推進岳陽至咸寧至九江鐵路、咸寧機場前期工作,補齊“公鐵水空”多式聯運體系短板。推進城鎮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開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考評。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壯大廢舊動力電池、金屬廢料和碎屑加工處理等關聯產業,省級及以上園區全部實現循環化改造,廢舊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模達200億元。(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資建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商務局)
(九)健全綠色發展長效機制。建立“以電算碳”分析模型,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依托“中碳登”有序組織碳排放配額交易,推動履約率達100%。參與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機制,重點開發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等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加快建立碳普惠管理體系,激勵引導中小微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展“兩山”轉化路徑。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投放,用好碳減排貸款、排污權質押貸款和可持續發展雙向掛鉤貸款等碳減排支持工具。(責任單位:市政府辦公室、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資建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統計局、市林業局,市人行)
四、實施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深化行動
(十)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十大行動”,健全民營企業家座談會、“5011”常態化企業幫扶提升行動等政企溝通協商機制,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推進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達快享,支持企業上市融資、掛牌融資和再融資。落實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新機制,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發展風險投資、耐心資本,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要素市場制度、產權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全面推進社會信用建設,強化政府誠信履約機制,完善市場主體信用承諾制度,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探索推進“新質生產力+標準化”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標準體系。(責任單位:市政府辦公室,市委統戰部,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政府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市工商聯,市人行)
(十一)推進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一體推進科技教育人才事業發展,強化創新創造“主支撐”。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支持湖北科技學院創建全國全省知名學科、咸寧職業技術學院“雙高”建設、咸寧職教(集團)學校“雙優”建設。完善科技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推進實施以增加知識產權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激勵政策,設立科技人才服務專項。支持咸安區創建科創企業創新積分信用貸款業務先行區。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優化專利、商標等公共服務效能,每萬人高價值專利擁有量達1.8件。持續實施“招碩引博”“引才專列”“大學生引進計劃”“才聚荊楚·志在咸寧”等重大引才聚才工程,力爭引進培育具有高級職稱的高水平工程師60人、高技能人才5000人、技能型人才30000人、優秀青年科技人才200人、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6個。〔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人行,湖北科技學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咸寧職教(集團)學校〕
(十二)推進擴大開放體制機制改革。以控制成本為核心,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中心,以12345熱線創建全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推進評標快速糾錯試點為抓手,全力打造全省最優、全國一流的營商環境新高地。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擴大外商投資企業登記注冊“全程網辦”范圍。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全面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持續推進外貿“三項工程”,推進咸寧海關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申報建設保稅物流中心,積極培育海關高級認證企業(AEO)。完善中歐班列“長江號”“桂鄉咸寧”對外開放出口建設運營機制。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加快培育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積極參加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等經貿活動,持續舉辦“一帶一路”赤壁青磚茶產業發展大會,全市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達10%。(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數局)
為保障行動方案實施,建立由市長為召集人,常務副市長為副召集人,各位副市長和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共同參與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協調推進機制,負責統籌協調、產業研判、創新驅動、企業服務、調度評估等工作。各相關單位要進一步細化任務清單和項目清單,組織開展實施效果評估,及時復制推廣先進經驗,共同推進行動方案落實落細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