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1月5日在咸寧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王遠鶴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市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9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大事多、喜事多。面對復雜的宏觀形勢和艱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市人民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攻堅克難、奮勇爭先,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的各項工作,圓滿完成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經濟發展穩中向好。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穩的態勢不斷延續,發展質效明顯提高。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6%、地方稅收增長7.3%、進出口總額增長69%、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9.1%;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70.5%,同比上升2.4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2.8%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
——城鄉品質不斷提升。全市動員、全民參與、全力攻堅,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成功獲評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市、全國“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城市,順利通過國家園林城市復審,入選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試點城市、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城鎮化率進一步提升。市文化中心、市美術館建成開放,縣鄉公共文體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嘉魚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咸寧“擁江無橋”的歷史。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有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百日提升”行動,“五線五治”成效明顯,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建成“四好農村路”“美麗農村路”1759公里。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北主會場活動在通山縣成功舉辦。
——重點改革亮點紛呈。把深化改革作為第一動力,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為發展注入新活力。113項國家級、省級改革項目縱深推進,供銷合作發展基金專項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企業開辦“511模式”、與中節能環保集團合作治理長江等經驗在全國、全省推廣。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全國禁毒示范城市、國家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監管標準化試點、國家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標準化試點等探索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民生福祉明顯改善。堅持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下大力氣解決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7.8%,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等民生事業全面發展,“義務教育控輟保學”“鄉村醫生發展”的經驗做法被國務院辦公廳政務信息采用。貧困發生率降至0.05%,區域整體脫貧目標有望提前實現。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雙雙跑贏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城鄉低保補助及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分別提高5.1%、9.3%、9%。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三大攻堅戰,補齊發展短板。堅持把打好“三大攻堅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底線任務,集中精力,精準精細,縱深推進。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主動仗。加強政府投資項目源頭風險管控,政府債務規模、債務率實現雙下降。做好金融風險排查處置,商業性不良貸款率降至1.18%。精準脫貧成效明顯。減貧7404戶、21530人,出列12個貧困村,通城縣“摘帽”工作準備就緒。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舉一反三”反饋問題整改完成,“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全面落實,總投資7.5億元的954個精準扶貧項目順利實施。“雙保險”護航產業發展,“135生態養殖”致富弱勢群體,“1234減貧防貧”鞏固脫貧成果,“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助力脫貧攻堅。污染防治強力推進。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扎實推進,PM2.5、PM10濃度均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打好“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構建陸水河、斧頭湖流域跨縣市生態補償機制,赤壁市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五個三”重大生態工程順利推進,精準滅荒造林面積近23萬畝,全省排名第一;新建改建廁所7.2萬座;52個鄉鎮污水處理廠投入試運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通過市級驗收;完成30.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鞏固提升任務。8個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4個跨界斷面水質全部達標。
(二)聚焦項目投資,夯實發展基礎。堅持把項目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抓手,深化“三抓一優”,實行“五個一”機制,筑牢經濟發展底盤。4輪集中開工活動啟動項目413個、總投資1394.4億元。省委省政府督辦的3個產業項目,21個省級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三庫”入庫項目1719個,轉化率居全省前列。交通投資完成47.1億元,106、107國道改擴建、赤壁長江大橋建設進度加快,咸寧-九江高速公路開工準備就緒,咸寧機場前期工作扎實推動,武漢-咸寧-南昌高鐵、咸寧現代公路物流港等項目穩步推進,崇陽縣獲評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水利工程建設完成投資11.1億元,建成余碼頭二站、斧頭湖流域湖堤加固工程等一批水利項目。首屆咸寧楚商大會成功舉辦。據初步統計,全市新簽約項目850個,協議投資總額1450億元,累計到位資金1090億元,佳順輪胎、敏實汽車零部件等重大項目簽約落戶。
(三)聚焦產業升級,增強發展后勁。堅持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推動省“一芯兩帶三區”、市“133”區域和產業布局落實落細。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9:44.3:42.8。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0%。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5家,總數突破1000家。培育省級、市級隱形冠軍示范企業39家、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21家,2家企業上榜湖北省民營企業100強,金盛蘭冶金科技公司入圍中國民營制造業500強,赤壁高新區入選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預計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7家,總數達228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5.7%。現代農業蓬勃發展,預計農業增加值增長3.4%左右,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55家,九宮山茶葉有限公司獲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赤壁青磚茶、黃袍山油茶入圍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深入推進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創建,“三品一標” 達449個,赤壁市、咸安區榮獲2019中國茶業百強縣。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預計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5%。全市道路運輸總周轉量增長10.7%,入圍全國第二批創建城市綠色配送示范工程名單。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增長31%,收入增長14.5%。通城縣入選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實現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4%、15%,嘉魚縣田野鄉村公園獲評國家4A級景區,咸安區向陽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通過國家驗收,赤壁市羊樓洞明清古街修繕后喜迎賓客。
(四)聚焦改革創新,激活發展動力。堅持創新驅動,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6家煤炭生產企業全部關閉。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措施,預計降低企業各類成本共18億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市級“12345”公共服務熱線整合上線。新增市場主體5.6萬戶,增長44.9%,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高標準完成,財政績效管理改革、國企改革、鄉鎮財政體制改革、殯葬改革在全國、全省推廣,公安合成作戰中心改革效果明顯,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穩步推進,成功爭取武昌海關在咸寧設立辦公區,第四次經濟普查順利完成,通山縣村級權責清單制度改革獲評湖北第二屆改革獎。推動金融創新。連續17年被評為全省金融信用市。獲批省“金種子”“科創板種子”“銀種子”企業17家,掛牌新三板、新四板企業311家。賀勝金融小鎮累計注冊私募基金機構303家,注冊資金規模587億元。金融機構存款、貸款余額分別增長6.4%、13.8%,余額存貸比69.5%。加快創新驅動。建成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20家,成功申報省科技獎勵項目8項,登記科技成果85項,轉化科技成果8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42億元。攜手武漢理工大學共建咸寧研究院,香城智能機電產業技術研究院獲批省級技術研究院,赤壁市躋身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市。持續實施“南鄂英才”計劃、“招碩引博”工程、“我選湖北·志在咸寧”計劃,引進近4000名大學生來咸就業創業。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國際友城達23個。2019“一帶一路”國際茶產業發展論壇暨第五屆中國茶業大會成功舉辦。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進博會等大型展會,新備案外資企業12家,新增出口企業41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總值同比翻倍。
(五)聚焦城鄉統籌,優化發展布局。堅持以人為本、全域謀劃、彰顯特色,城鄉共進、優勢互補的城鄉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啟動全市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率先發布公園城市建設省級地方標準。啟動官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打造對接大武漢的橋頭堡。做實楊畈農高區,創建現代農業發展樣板。實施交通品質提升工程,打通城區微循環,新建一批停車場、小游園。建成市、縣兩級數字化城管平臺,開展市容市貌綜合整治。統籌推進“三帶”建設,咸嘉生態文化城鎮帶41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0億元;幕阜山綠色產業帶建成86.4公里示范段;沿江生態文明示范帶42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0.9億元。打造41個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和170個整治村,獲評2個“湖北省森林城鎮”、9個“湖北省綠色鄉村”。
(六)聚焦民生熱點,共享發展成果。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實際行動回應群眾關切。抓好殘障人員等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工作,城鎮新增就業5.3萬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改善提升61所鄉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新建、擴建市主城區4所中小學校,“擇校熱”“大班額”有所緩解,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啟動,中等職業教育得到加強,新高考改革有序推進。湖北科技學院獲批國家級項目14項,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獲評全國創新創業50強高校,首義學院嘉魚校區建設加快。大力打造健康咸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持續提升,縣域醫共體建設全面推開。中醫藥事業產業融合發展,中醫藥強市建設穩步推進。健全醫療保障服務體系,醫療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房地產領域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化解,74個老舊小區加快改造,棚戶區改造年度任務順利完成。大力推進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殘疾人“兩項補貼”實現應補盡補,殘疾人精準康復有序推進。文化小康建設不斷滿足群眾新需求。改擴建鄉鎮文化站26個,建設文體廣場3600余個,轉化農村祠堂1338所,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400場。溫泉文化旅游節、全國門球大賽、馬拉松賽、龍舟公開賽等文體活動成功舉辦。加快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水平不斷提升。非煤礦山和非法采砂整治力度加大,水上運輸連續24年、“兩客一危”道路運輸連續8年“零事故”,市安委會“定責、督責、評責”經驗被國務院安委會推廣。深入推進“法治咸寧”“平安咸寧”建設,“雪亮工程” 覆蓋領域擴大,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級人民調解中心,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階段性成果,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迎大慶、保軍運”工作實現“六個不發生”的目標。
(七)聚焦政府建設,提升發展能力。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政府自身建設的首位,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推進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及各方面監督。《咸寧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條例》通過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實施,《咸寧市陸水流域保護條例》進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程序。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95件、政協提案132件,辦復率、滿意率均為100%。嚴格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咸寧廉政教育館建成開館。大力開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專項治理,查處“四風”問題545起,處理801人。健全完善網絡、廣播、電視、報紙“四位一體”全媒體問政監督平臺,督促問題整改296個,跟蹤辦理群眾訴求3100多個。積極構建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崇尚創新、敢于擔當、真抓實干的氛圍日益濃厚。
雙擁創建、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進一步加強。對口支援新疆、建始縣工作深入推進。婦女兒童、共青團、工會、紅十字會、殘聯、關心下一代、老齡等事業全面發展。對臺、僑務、科普、決策咨詢、保密、檔案、方志、氣象、民族宗教、機關事務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航定向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克難奮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咸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國家、省駐咸單位,向廣大關心支持咸寧發展的海內外人士,向所有在咸投資興業的創業者和建設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質量不高仍然是咸寧最大的實際。項目投資后勁不足,轉型升級任務較重,實體經濟困難較多;產業基礎能力不強、產業鏈水平不高;區域協調發展不夠均衡,城鎮化率偏低;農民持續增收困難,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民生短板有待補齊,“三大攻堅戰”任務艱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部分指標差距較大,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力度有待加大;“門好進、事難辦”現象依然存在,優化營商環境任重道遠;少數干部擔當不夠、作風不實、能力不足等。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直面挑戰,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2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事關“十四五”規劃平穩開局和第二個百年奮斗征程順利開啟,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十分重要。從國際局勢看,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征更趨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從國內形勢看,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互相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從咸寧發展來看,經濟穩定運行基礎不夠牢固,持續中高速增長壓力較大。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宏觀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疊加實施,為咸寧發展帶來多重紅利;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改革開放深化、綠色發展加快、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等新機遇帶來新動能;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穩”的基礎、“進”的動力、“好”的勢頭。要善用辯證思維、科學方法謀劃推動工作,既要看自身、更要看全局,既要看困難、更要看利好,既要看當前、更要看長遠,用好政策窗口,用足政策紅利,化挑戰為機遇,讓穩的基礎更牢、進的步伐更大、好的勢頭更旺,奮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促、調、惠、防、保各項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施“133”區域和產業布局,全力打造全省特色產業轉型發展增長極,建優建美長江流域公園城市,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8%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進出口總額增長6%;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鄉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完成省定節能減排目標。
今年要重點抓好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市小康社會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對照全面建成的目標和人民群眾的期盼,在城鄉居民收入、文化小康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要補短板、強弱項,確保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持續鞏固脫貧成果。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和標志性指標。要統籌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力量,堅持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切實推動 “十個到村到戶”精準幫扶措施落細。實施好穩定脫貧長效機制,高度關注處在貧困邊緣的困難群眾。組織對所有建檔立卡脫貧戶開展“回頭看”,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重點解決影響“兩不愁三保障”、農村飲水安全突出問題。深入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遷扶貧、自主脫貧、駐村幫扶、保險保障等六大提升工程,總結推廣“產業雙保險”“防貧保”“135生態養殖”等經驗模式。
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是小康社會的精神基石,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小康不能掉隊。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咸寧文化產業品牌,提升文化產業綜合實力,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推動出版發行、影視制作、工藝美術、印刷復制、廣告服務、文化娛樂等產業加快升級,鼓勵演出、娛樂、藝術品展覽等業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加速發展數字出版、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等新興產業。深入挖掘咸寧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加強文物、非遺保護利用,弘揚紅色文化,傳承民間工藝,推動咸寧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繼續推進“四館三場兩中心”建設。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加快羊樓洞“萬里茶道”申遺步伐,加強古鎮、古民居保護開發,打造一批高品質文旅“套餐”。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要支持企業建設各類技術研發機構,確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25%。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專項,攻克食品飲料、智能機電、磚茶清潔化生產等關鍵技術。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年度專利申請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均增長11%以上。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探索高校院所、研發機構、企業科研人員“互聘制”,引進國內知名科技組織、檢驗檢測公司、科技咨詢企業來咸設立分支機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工作機制,完成科技成果登記60項,轉化科技成果60項,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5億元以上。
(二)著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堅決落實黨中央“六穩”各項部署,把穩增長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切實做好穩投資、抓項目、促消費、擴開放工作,確保全市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狠抓項目投資。持續深化“三抓一優”,繼續實行“五個一”機制,抓好3個省委、省政府督辦項目,150個省、市重點項目,56個10億元以上續建和新開工項目。推動咸寧核電綜合碼頭投入使用,赤壁長江大橋加快建設,106、107、351、353等國道干線提檔升級,咸寧-九江高速公路、赤壁長江大橋東延段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武漢-咸寧-南昌高鐵、武漢-咸寧-平江高鐵等項目進入國家規劃。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咸寧機場、鐵路貨場搬遷及通港鐵路工程、嘉魚港簰洲灣港區、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大力推進三峽后續長江崩岸治理、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建設、中小河流治理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500千伏咸寧變電站擴建和赤壁變電站新建工程,抓好城區充電樁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精心組織“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加強重大項目智慧管理平臺建設,推動更多項目納入國家、省發展規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籌建咸寧楚商聯合會,全年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或行業龍頭企業投資項目超過3個、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超過10個、投資億元以上項目超過100個,新開工產業項目超過100個。
促進消費升級。加強批發市場、配送中心、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和“荊楚優品”工程,健全城鄉流通網絡體系。大力實施品質提升、品牌培優工程,建成一批多業態融合發展大型綜合體,推出一批特色消費項目,積極發展夜間經濟,創建“放心消費”示范城市。深化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市建設,全力打造中醫藥強市,加快際華園、原鄉小鎮、恒大養生谷、長島未來城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華中“養生福地”。繼續實施旅游品質提升工程,啟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打造一批A級景區、度假區、景區化村莊、精品民宿和荊楚文旅名鎮、名村、名街。?
提高開放水平。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開拓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推進外貿“三項工程”,建設市外貿綜合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推動市場采購貿易、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融合發展,爭創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支持湖北·通城萬雅進出口商貿交易中心發展。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進一步加強與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對接、市場對接,探索飛地經濟、園區共建等合作模式,引進一批知名企業和優質項目,暢通我市優質農產品進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大市場的渠道。
(三)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產業強則經濟強。要堅持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并舉,加快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咸寧行動方案”,圍繞產業鏈上下延伸,培育做強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食品醫藥等五大千億產業。引導企業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和“機器換人”,推進關鍵工序核心裝備升級換代,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實現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5%以上。做大咸寧軍民融合產業園、赤壁軍民融合應急產業園,壯大12個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確保智能機電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試點通過國家驗收。
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持續抓好新興產業培育,打造中部地區極具特色的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力爭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248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6.5%。圍繞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產業,夯實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擴大基礎電子、光電、數字通信產業規模,建設華中電子信息基礎材料基地和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依托咸寧高新區、咸安區、通城縣等地生物醫藥企業,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醫藥技術,做強做優一批生物醫藥產品。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發展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入實施支柱產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企業培育工程,引導企業走“專特新精”發展道路。
推動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積極推動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以嘉麟杰、三環方向機為代表的“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支持企業申報省級制造業“雙創”平臺、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實施“萬企上云”工程,新增上云企業不少于200家。全面實施5G商用試點,著力提升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開展“一縣一品”質量提升行動,實施中小企業質量能力提升工程,積極申報中國馳名商標、長江質量獎,籌建國家級智能機電檢驗檢測中心和國家級苧麻質檢中心,加強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創建。
(四)加快建設美麗咸寧。綠色是咸寧最大的潛力、最好的財富、最硬的品牌,綠色崛起是咸寧最好的發展路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踐行“兩山論”,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建設文明示范市、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共建綠色家園、共繪美麗畫卷。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戰役。強化大氣防治聯防聯控,加大揚塵、工業企業廢氣、機動車尾氣、秸桿焚燒等重點空氣污染源整治力度。統籌推進陸水河、淦河、富水河、斧頭湖、西涼湖、黃蓋湖等水系治理,構建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長效機制。加快縣市城區“雙水源地”建設,整治51個鄉鎮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保障鄉鎮污水處理穩定運行。加大土壤污染修復治理力度,做好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和風險管控工作。繼續開展非煤礦山整治“雷霆行動”,深化礦山復綠及綜合修復利用。
持續推進長江大保護。堅決打好“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開展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專項整治,推進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工程,全力支持咸寧靜脈產業園建設。持續壓實河湖庫長責任,健全河湖庫管護長效機制,大力開展“清四亂”,全面推進小微水體河長制工作,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完成“五個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任務,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入實施幕阜山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持續開展“綠盾”行動。新增7個生態鄉鎮、50個生態村。
優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精準劃定“三區三線”空間格局,嚴守285萬畝耕地紅線。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行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森林、河流、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保護。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制度,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控、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管理。
(五)全面深化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經濟行穩致遠的最強動力。要持續發力、縱深推進改革創新,充分激發發展動力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抓住關鍵環節,注重配套聯動,打好改革組合拳。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推動生產要素變革,提高要素供給效率。鞏固鋼鐵、煤炭去產能成效。落實房地產調控政策,把控好房地產供給節奏,保障商品房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區間。進一步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深化產權制度改革,依法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細化投融資模式改革,加快政府融資平臺轉型發展。深入推進國防動員體制、國資國企、商事制度、殯葬等改革攻堅。
支持創新創業。以創新驅動發展,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打造富有活力的“雙創”生態系統,建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示范市。加快智能機電、特色農業省級技術研究院建設,舉辦“南鄂杯”“香城杯”創新創業大賽,推動優秀項目轉化落地。開展財政支持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全國試點,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為企業創新提供金融支持,支持平安電工、三贏興電子等企業加快上市步伐。深入實施“南鄂英才”計劃、“院士專家咸寧行”活動、“招碩引博”工程,優化實施“回歸工程”,激發創新活力。
優化營商環境。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各項政策,大力支持民營企業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健康發展,積極培育民營經濟全省100強企業。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力爭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10億元。推行“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深化“多證合一”和“證照分離”改革,推行全程電子化登記改革,進一步創新完善企業開辦“511”模式,力爭市場主體總量達到25萬戶。加快推進區域性統一評價工作,著力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行企業登記實名認證系統,建立“審核合一、一人通辦”機制,推行“容缺受理”審批和“一窗受理、并行辦理”制度。
(六)推進區域協調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關鍵舉措之一。搶抓長江大灣區和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機遇,深化區域合作交流,實現共同繁榮、共同發展。
擴大區域合作。堅持錯位發展、差異發展、特色發展,推進武咸項目互動、產業互聯、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積極融入武漢大都市圈“146”空間格局,探索“總部在武漢,基地在咸寧”模式,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核心,對接武漢“芯屏端網”萬億工程。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推動跨行業、跨地域的商品市場互聯互通,探索“武漢城區展示交易+咸寧倉儲物流”和“武漢大型市場批發+咸寧中小市場就近配送”的發展模式,促進產品和服務供給升級。推進全域旅游一體化,加快打造長江黃金旅游帶核心區。推進科技創新一體化,實施“招商引校”,吸引武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來咸辦基地、建校區,加強科技人才交流。推進區域城市合作一體化,拓展與荊州市、仙桃市、潛江市等江漢平原城市合作交流;加強與岳陽市、九江市深度合作,支持赤壁市、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等地與湖南省、江西省毗鄰縣市加強全方位、各領域交流合作。
高昂市區龍頭。堅持“一公三生”,從解決“城市病”突出問題入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突出“北上東進西展”,加快構建以咸寧宜居主城、官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梓山湖大健康產業示范區、橫溝科學城、鳳凰新區為核心的城鄉共融發展布局。合理配置“科、教、文、衛、養、市、園、體”8類公共服務設施,加強道路微循環改善、小微停車場、小游園、小球場建設,構建“15分鐘生活圈”。持續開展市容市貌綜合整治,加快推進垃圾分類、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完善城市地下管網、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加快市檔案館、市生態體育中心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質量。聚焦國家級高新區建設標準,大力推動咸寧高新區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做大做強飲料食品、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先進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加快市民之家、金融信息港建設,發揮啟迪之星科技孵化器作用,奮力沖刺全國百強高新區。
做強縣域經濟。以“三帶”建設為引領,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地域謀劃和發展縣域經濟,培育縣域經濟新動能,增強縣域經濟支撐力,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支持咸安區打造改革創新試驗區、綠色崛起先行區和對外開放示范區。支持嘉魚縣打造長江臨港新城、建設湖北經濟強縣。支持赤壁市爭當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打造綠色產業展覽交易基地、應急裝備制造基地、休閑度假基地和現代物流基地。支持通城縣打造回歸創業先行區、通平修合作示范區和湘鄂贛區域邊貿中心。支持崇陽縣建設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先行縣。支持通山縣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推動縣域經濟爭先進位,赤壁市、通城縣奮力躋身所在考核區域第一方陣,咸安區、嘉魚縣、崇陽縣奮力達到中上游水平,通山縣奮力實現位次前移。
(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鄉村興國家興,百姓富國家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培植特色農業。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堅實基礎。推進“1+6”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做好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考核驗收工作。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持續推進千億農產品加工工程。謀劃推動咸寧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實施農產品品牌培育“111”行動,持續壯大楠竹、茶葉、油茶三大百億產業。扎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引導大型養豬企業采取“公司+農戶”等方式,帶動中小養殖場、養殖戶發展。
建設美麗鄉村。鞏固“五線五治”成果,創建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探索城鄉環衛“全域一體化”第三方治理模式,構建垃圾治理長效機制,推動農村公廁規范化建設改造和制度化管理養護,分類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積極防控農業面源污染,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力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推行農作物秸稈回收和農用地膜資源化回收利用,綜合整治215個建制村生態環境。新建“四好農村路”“美麗農村路”1000公里,啟動公路橋梁“三年消危行動”。
優化農村治理。深入實施“三鄉工程”,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培育一批有知識、懂技術、能創業、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引導承包地“三權”分置,支持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開展股份合作制改革。推進農村宅基地確權頒證工作,鼓勵農民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資源。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引導農民辦好自己能辦的事。以村規民約為載體,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推動形成農村新風尚。
(八)更大力度辦好民生實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政府工作踐行初心使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積極應對風險挑戰,主動作為,努力解決好群眾關心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強化風險防控。堅持底線思維,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著力防范化解經濟領域重大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非法校園貸、電信網絡詐騙、違規舉債融資等行為,防范化解好金融、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市場、就業等領域風險。著力防范化解社會領域風險,嚴防民生領域風險,嚴格落實安全生產、防災減災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禁鞭條例,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聚焦治本,在大案突破、打財斷血、打傘破網等方面持續發力,縱深掘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積極申報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持續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和應用,實施“紅色引擎工程”,深化“三治融合”體系,完善市人民調解中心實體化管理和運營模式,全面推進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織好網格化治理網、矛盾多元化解網和群防群治防控網,不斷提高“平安咸寧”“法治咸寧”建設水平。
加強民生保障。加大民生投入,用于民生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在78%左右。穩定就業總量,提升就業質量,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新增城鎮就業3.7萬人。加強城鄉居民醫保、工傷保險市級統籌,推進智慧醫保建設,加快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農村低保、社會救助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提升殘疾人康復服務質量。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物業管理,持續推進棚戶區改造,推動94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發展社會事業。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提升學前教育質量,扎實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計劃,繼續實施市城區義務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緩解城區“擇校熱”“大班額”難題;繼續推進新高考改革,加強職業教育發展;完成國家青少年近視防控改革試驗區試點任務;支持湖北科技學院和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發展,湖北健康職業學院和首義學院嘉魚校區建成招生。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提升縣域醫共體建設水平,實施健康素養提升行動,大力優化公共衛生服務。抓好國家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建立多層次、標準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托育服務。辦好咸寧市第二屆運動會。做好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創建全國(省)雙擁模范城。更大力度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充分發揮各級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
(九)加快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主體,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直接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加快構建完備、規范、高效的政府治理體系,不斷提升執行力,推動各級政府治理更務實、更精準、更高效。
打造忠誠型政府。旗幟鮮明講政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不動搖,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政府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堅定不移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實。想問題、作部署、抓落實,都自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對標對表。
打造法治型政府。切實將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履行職責、行使權力,主動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等各方面監督,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縮減不必要的行政執法事項,防止政出多門,減少政策效應相互抵消。加大普法力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夯實依法治國群眾基礎。
打造擔當型政府。加強實踐鍛煉、積累斗爭經驗、增強斗爭本領。恪盡職守,勇擔重任、敢于碰硬,以釘釘子精神腳踏實地推進工作。講究科學方法、注重實際規律,善于創新思路、創新工作辦法,切實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健全正面激勵機制,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激勵干部擔當作為。
打造服務型政府。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對人民負責、為人民盡責。加快數字政府建設,運用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學手段,服務群眾、治理城市,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瞄準“一網受理,只跑一次,一次辦成”目標,對標先進地區找差距,把增強企業和群眾獲得感作為根本標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多為企業松綁、多為群眾解憂,突出抓好流程再造,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打造廉潔型政府。堅決扛起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責任,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徹到政府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有關實施細則意見,馳而不息整治“四風”問題。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規范預算執行管理,嚴控“三公”經費,壓縮一般性支出。強化行政監督、群眾監督、審計監督、財政監督、統計監督,確保公共資金、國有資源、國有資產規范安全使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各位代表!時代引領奮進,揚帆正當其時。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凝心聚力、銳意進取,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譜寫新時代咸寧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