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中文字幕乱伦视频,俺去俺来也在线www色官网,最好的观看2018中文

  • 索 引 號:011336909/2021-24830
  • 文  號:
  • 發布機構: 咸寧市人民政府
  • 主題分類:城市規劃
  • 有 效 性:有效
  • 發布日期:2021年07月21日
  • 名  稱: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字號: 分享到: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第一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第二節新發展階段面臨機遇和挑戰

第三節2035年遠景目標

第四節“十四五”發展總體思路與目標

第五節“十四五”區域發展布局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特色產業增長極

第一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第二節 ?積極發展制造業

第三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第四節率先做強大健康產業

第五節跨越發展清潔能源產業

第六節 ?聚焦發展特色產業

第七節著力推動產業提質升級

第三章堅持創新驅動,打造轉型發展示范區

第一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第二節加快人才強市建設

第三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第四節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第四章堅持綠色崛起,打造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第一節深入推動長江大保護

第二節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第三節全域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第四節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第五章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提檔升級

第一節推進消費轉型升級

第二節持續擴大有效投資

第三節 ?深化全方位區域合作

高水平對外開放

第六章全面深化改革,增強經濟活力

第一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第二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第三節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第四節加快財稅金融體制改革

第五節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第七章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促進城鄉一體化

第一節完善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

第二節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第三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四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第八章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改善咸寧硬環境

第一節??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二節??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增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

第四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第九章促進文化繁榮興盛,提升咸寧軟實力

第一節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第二節保護傳承地方特色文化

第三節提升文化事業發展水平

第四節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十章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增強群眾幸福

第一節提高群眾收入水平

第二節落實就業優先政策

第三節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第四節全面推進健康咸寧建設

第五節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第六節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第七節 ?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

第十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咸寧

第一節堅決維護政治安全

第二節防范化解各類風險

第三節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第四節維護社會治安穩定

第十加強規劃實施,為建成現代化強市而奮斗

第一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第二節加強系統推進

加強監督檢查和評估考核

本綱要根據《中共咸寧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是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咸寧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行動綱領。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第一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市發展極不尋常、極不平凡。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市委、市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奮力拼搏,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2010年相比,實現“翻”目標。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累計出列貧困村192個、脫貧38.3萬人,實現區域性整體脫貧。糧食產量穩定在116萬噸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25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到992家,市場主體增加到26萬戶以上。維達力電子玻璃、南玻光電、立邦涂料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4.5%,比“十二五”末提高8.25個百分點。旅游產業發展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科技創新作用凸顯。咸寧高新區獲批國家級高新區,實現“國字號”高新園區零突破。咸寧市獲批全國首批“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國家級智能機電產業創新型集群試點市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6.6%,“十二五”末提高8.2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273家,“十二五”末增加170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86件,比“十二五”末增加1.15件。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全市普通公路通車總里程較“十二五”末增加1686公里,普通公路路網密度增長19.07%,高速公路路網密度達到4.89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嘉魚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結束咸寧“擁江無橋”的歷史。累計開工建設高標準農田103.95萬畝。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有效防御2020年超標準洪澇災害。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長江大保護”持續深化,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扎實推進,創建國家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試點市。榮獲“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稱號,通過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復審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驗收??諝赓|量綜合指數穩居全省前列。森林覆蓋率53.01%,比“十三五”初提高3.69個百分點。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6.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完成省下達目標。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770余項改革縱深推進,國家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市、商事制度登記、殯葬綜合改革、媒體融合、“三雙”扶貧等改革走在全國全省前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20家煤炭生產企業全部關閉,累計降成本60億元以上,連續18年被評為全省金融信用市。對外開放持續擴大,進出口總額73.92億元,是“十二五”末的2倍多。國際友城達23個。完成省政府向蒙古國捐贈3萬塊赤壁青磚茶服務工作。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8%以上。累計新增就業24.8萬人。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提高到90%、99%、93%、52%?;攫B老保險參保率90%,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100%,每千老年人口養老床位數36張。居民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05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決定性成果,咸寧成為全省首個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雙清零”市。各類棚戶區改造累計開工4.58萬套。城鄉低保、城鄉特困供養保障標準分別大幅提高7476元、6133元、14952元、11020元。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三館一站”覆蓋率100%,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94%。體育事業持續進步,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023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占常住人口的37%,比“十二五”期間提高19.6個百分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涌現出唐光友等一批“南鄂楷?!保?/span>紅色文藝輕騎兵”“香城大舞臺”等文化惠民活動扎實開展,香城書房、市非遺館等一批新型文化生活空間正式投入使用。

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加強。全面依法治市取得新進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深入推進,愛國統一戰線更加鞏固,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對口支援新疆扎實開展,連續4屆獲評“全省雙擁模范城”。

咸寧市榮獲“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先進集體”,婦女兒童、共青團、工會、紅十字會、殘聯、關心下一代、老齡等事業全面發展,對臺、僑務、外事、科普、新型智庫和決策咨詢、保密、檔案、方志、氣象、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績。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第二節新發展階段面臨機遇和挑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咸寧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帶來巨大變量。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綠色崛起、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咸寧將迎來多重重大戰略機遇。省委提出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支持武漢做大做強,充分發揮武漢輻射帶動作用,打造武漢城市圈升級版,拓展了咸寧發展新空間。隨著中央支持湖北一攬子政策落地落實,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咸寧發展后勁十足。

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不夠依然是咸寧最大的實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動能不夠強勁,主導產業、縣域經濟不大不強,北三縣南三縣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發展不夠平衡,中心城區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等領域仍存在短板弱項,疫后重振和高質量發展面臨不少困難。

綜合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市處于戰略機遇疊加期、政策紅利釋放期、生態價值顯現期、綜合優勢彰顯期、市域治理優化期,機遇大于挑戰,前景十分廣闊。全市上下必須把抓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著眼“兩個大局”,深刻認識咸寧發展面臨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充分發揮生態環境良好、特色資源富集、區位優勢明顯、人心思干思進等優勢,向改革要紅利、向開放要活力、向創新要動力,以“深實嚴細久”的作風扎實辦好咸寧的事,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第三節2035年遠景目標

按照中央、省委、市委關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性安排,展望2035年,咸寧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全市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實力顯著增強,GDP總量達到35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水平,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具有咸寧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縣域經濟、塊狀經濟實力大幅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人居環境更加宜居,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建成自然生態公園城市;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全市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市域治理現代化基本實現,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公共服務優質高效,社會保障體系趨于完善,文明咸寧、平安咸寧、清廉咸寧建設達到更高水平,法治咸寧、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

第四節“十四五”發展總體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速效兼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增長極、轉型發展示范區、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全面提升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奮力譜寫新時代咸寧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將黨的全面領導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考評體系等,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將“兩個維護”體現到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實際行動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實施惠民政策、民生工程,真正通過辦好一件件“惠而不費”的民生實事,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兼顧質的持續提高和量的穩定增長,努力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理論創新引領改革實踐創新,聚焦基礎性和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將接續推進改革同中心工作結合起來,同促進制度集成結合起來,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結合起來,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強制度創新有機聯動和銜接配套,提升改革綜合效能,打好“改革牌”。

堅持系統顧念。堅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一盤棋”觀念,分析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所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與新變化,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掌握斗爭主動權,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堅持速效兼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發展速度和發展效率兼顧,科學把握咸寧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統籌好發展的“好”與“快”,推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咸寧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三、發展目標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我市所處的發展階段、環境、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相結合,堅持提質、提能、提效相統一,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平穩接續,實體經濟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農業產業化取得顯著成效,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立。城市發展能級進一步提升,縣域經濟競相發展,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跨越2000億元大關。

——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等重要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進展,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水平顯著提升。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跨區域合作深度拓展,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明顯增強。

——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取得重大成效。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作用進一步顯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文旅產業實現突破性發展,優秀文化產品不斷涌現,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兩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鄂東南生態屏障進一步鞏固。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主要污染物減排持續推進,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穩居全省前列,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城鄉人居環境實現根本性改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就業結構性矛盾有效化解,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竟卜站然矫黠@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市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黨建引領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群眾自覺、自發、自主、自動解決問題意識顯著增強,市域治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專欄1??“十四五”咸寧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類型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

2020年基數

(預計)

2025年

目標值

年均增速

[累計]

屬性

經濟發展

1

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1524.67

2100

7左右

預期性

2

全員勞動生產率

萬元/人



7左右

預期性

3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億元

-5.5%


8.5以上

預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56.74

60左右


預期性

創新驅動

5

研發經費投入增長

%



7.5以上

預期性

6

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0.7


預期性

7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10


預期性

8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16.6

18


預期性

民生福祉

9

居民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394

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預期性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359

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10

城鎮調查失業率

%



各年度視情提出

預期性

11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1.1

11.4


約束性

12

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

2.8

3


預期性

13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

90

95


預期性

14

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


2


預期性

15

人均預期壽命

78.05

78.5

[0.45]

預期性

綠色生態

16

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控制在省下達指標內

約束性

17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控制在省下達指標內

約束性

18

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

94

控制省下達指標內


約束性

19

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

%

100

控制省下達指標內


約束性

20

森林覆蓋率

%

53.01

55


約束性

21

萬元GDP用水量降低

%



控制在省下達指標內

約束性

22

萬元GDP地耗下降率

%



-6

[-26.6]

約束性

安全保障

23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萬噸

116.85

117


約束性

24

能源綜合生產能力

萬噸標準煤

14.64

43


約束性

備注:[]為累計數。

第五節“十四五”區域發展布局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形成咸寧“武咸同城、市區引領、兩帶驅動、全域推進”區域發展布局。

一、加快“武咸同城”

深入研究武漢、咸寧發展的耦合點,共同建立定期溝通會商機制,共同編制同城發展規劃,推動武咸兩市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全方位融合。

打造武漢功能拓展重要承載區以發展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大教育產業為導向,深入實施北部空間計劃,加快官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嘉魚武漢融合發展區建設。

推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咸寧功能區建設。加快構建“一核驅動、兩軸推進、兩帶聯動”創新空間布局。承接光谷產業鏈條延伸和上下游產業轉移,推動形成研發設計在武漢、組織生產在咸寧,企業總部在武漢、生產基地和配套服務在咸寧的發展模式,打造承接武漢產業轉移新高地。積極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走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道路,提升咸寧自主創新能力。實施“招商引?!?,吸引駐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來咸寧辦基地、建校區。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打通武咸快速通道,推進武漢城市圈內環高速公路咸寧段(簰洲灣長江大橋)等重大項目建設,開辟兩市公交互通,實行公交卡互認。推動武咸城鐵向南延伸并入國家鐵路骨干網,加快推進鐵路貨場及通港鐵路工程建設。做大做強咸寧長江綜合門戶港(咸寧港),有效整合港口岸線資源,提高水路運輸占比。

推進生態環境共治。探索武咸“長江大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共同研究解決斧頭湖、梁子湖等跨區域、跨流域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問題,共建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

二、突出“市區引領”

堅持市、區兩級統籌謀劃、組團發展、協同建設,推進市主城區、咸安區、高新區一體化發展,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打造競爭力、吸引力、帶動力更強的中心市區,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加快中心市區擴容提質。優化市區行政區劃設置,積極穩妥推進鄉鎮改街道、村改社區工作,增加城市容量和規模,推動人口、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市中心區高度集聚??茖W劃定城市功能分區,統籌市主城區、咸安區、高新區資源要素配置和生產力布局,主城區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樓宇經濟、總部經濟,咸安區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大健康產業,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城市經濟體系。優化高新區發展機制,調整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實施“飛地”政策,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

三、實施“兩帶驅動”

樹牢系統觀念、流域思維,突破行政區劃,加強兩帶之間規劃銜接和產業對接,在更大范圍內聚合資源要素,形成發展互動、產業互聯、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高質量發展列陣。

依托長江和京廣高鐵、武深高速,串聯咸安、嘉魚、赤壁三縣(市、區),發揮產業和區位優勢,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武漢城市圈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裝備制造、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汽車及零部件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以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的沿江綠色發展示范帶。

依托幕阜山生態旅游公路、杭瑞高速,串聯通城、崇陽、通山三縣,充分發掘生態資源和傳統文化元素,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中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大力發展以文旅、康養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打造以綠色為底色的幕阜山特色產業帶。

四、強化“全域推進”

完善市域國土空間治理,按照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劃分,建立完善市縣鎮村四級規劃體系,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重大公共資源布局。支持各縣(市、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形成一批特色鮮明、集中度高、關聯性強、競爭力強的塊狀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支持咸安區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建設中國桂花城核心區。支持嘉魚縣建設湖北經濟強縣,打造濱江公園城市。支持赤壁市建設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沖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支持通城縣創建全國“回歸創業示范縣”“國家油茶產業示范園”,建設全國中藥產業大縣,支持建設“通平修”區域合作示范區”,打造鄂湘贛毗鄰區域協作發展先行區。支持崇陽縣打造全國“兩山”理論實踐示范點、山區鄉村振興引領區,建設全國應急醫療物資保障基地。支持通山縣打造國家新型能源之都,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特色產業增長極

順應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立足咸寧資源優勢,走綠色崛起道路,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率先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

第一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堅持農業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不動搖,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實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業現代化取得新進展。到202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430億元。

一、穩定糧油生產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防止耕地“非農化”、糧田“非糧化”,完善糧食生產政策支撐體系,開展優質糧工程,建好糧食生產功能區,確保糧食種植面積不減少、產能有提升、產量不下降。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5年力爭新建、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100萬畝。建設水稻產業振興引領示范區,推廣水稻“一種兩收”和“水稻+”等系列綠色高效模式,擴大高檔優質稻種植面積。建設優質油菜保護區,突出農旅融合油菜花海、功能型菜薹和種養結合飼用油菜等多功能綜合應用,提升綜合效益。

二、做優特色農業

圍繞生態、優質、特色產品供給,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地方主導產業。聚力打造桂花、茶葉、蔬菜(蓮藕)、油茶、楠竹(雷竹)、水果、畜禽(生豬)、中藥材、水產等百億產業,培育壯大中藥材和特色水果產業,振興發展桂花、苧麻、漁業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推進品種良種化、生產綠色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專業化、設施完備化,推進“三園兩場”示范建設,力爭創建一批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國家級地理標志示范樣板,達到“縣建萬畝、鎮建千畝、村建百畝”。

專欄2 ?優勢特色農業發展重點

茶產業。打造以赤壁為中心的青(米)磚茶區、以咸安為中心的名優有機綠茶區、以通城為中心的出口精制茶區、以崇陽為中心的特種綠茶區和以通山為中心的高山紅茶、烏龍茶區。

油茶產業。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油茶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大力推廣應用油茶新品種、新技術、新標準、新模式,建成中國油茶基地。

楠竹產業。聚焦楠竹基地產業轉型發展,走竹產業綜合利用發展的生態鏈新路徑。

蔬菜產業。幕阜山片區重點發展高山蔬菜、設施蔬菜和人工栽培蔬菜產業,沿江沿湖地區重點發展水生蔬菜。支持嘉魚沿江地區建設百億蔬菜產業長廊,打造大武漢及華中地區蔬菜供應基地。以崇陽為重點大力發展雷竹產業。

生豬產業。推進崇陽正大100萬頭生豬產業鏈,加大通城(兩頭烏)養殖板塊建設,推動生豬產業綠色生態、健康安全發展。

中藥材產業。以藥姑山、幕阜山、黃袍山、九宮山及周邊鄉鎮為重點,以金剛藤、黃精、白芨等品種為主,建設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

特色水果產業。以赤壁、咸安、通山為核心,重點發展獼猴桃產業。以通山、崇陽、通城為核心,重點發展枇杷產業。

桂花產業。全面推進桂花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中國桂花城”,打響“中國桂花之鄉”品牌,建成全國名優桂花主產區、桂花名優品種研發培育中心、桂花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設桂花種質資源保存與良繁基地和標準種植基地。

苧麻產業。以咸安區為核心,輻射嘉魚、赤壁等苧麻種植生產重點區域,采取政府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引領相結合的方式擴大苧麻種植規模。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壯大農產品加工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推進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推動6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2個市級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培育一批集生產、加工、文創、旅游于一體的“第六產業”龍頭企業,打造以茶葉加工、中藥材深加工、油茶加工、蔬菜加工、竹木加工等為代表的超百億元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融合發展示范園、強鎮建設。引進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增1-2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推進農業食品加工業提檔升級,培育一批產值突破10億元的加工基地。

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實施品牌提升工程。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培育111”行動,打造一批區域特色明顯、市場知名度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加快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以地理標志產品為主體,打造“赤壁青磚茶”“簰洲魚圓”“隱水枇杷”“咸安桂花”“崇陽柃蜜”“嘉魚蓮藕”“通城油茶”等一批綠色優質公用品牌。力爭將赤壁青磚茶打造成湖北第一、全國馳名、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大品牌。加強原產地品牌培育與保護。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推行以“五有一追溯”為重點的標準化管理模式,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機制。

五、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

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全力推進楊畈農高區和向陽湖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打造綠色農業科技創新驅動極。整合市農科院、林科院、竹產業研究院等公共科研機構資源,籌建溫泉、桂花、竹、油茶、青磚茶、蔬菜、獼猴桃、枇杷等特色產業研究所。支持有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立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重點難點技術攻關。建優建強湖北鄂南特色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推進與國家航天育種成果轉化中心合作,打造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打造一批“星創天地”。發展“納米農業”

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種業研發新機制,選育推廣優良品種。統籌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工程、種子工程、養殖業良種工程、種業企業培育工程等,推進種質資源保護與鑒定、品種試驗與跟蹤評價、質量監督檢驗和新品種示范推廣體系建設。

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與災害防控建設。推廣先進適用農機裝備與機械化技術。建設咸寧市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推進數字技術和農業物聯網集成應用。完善農業自然災害氣象預警體系,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第二節 ?積極發展制造業

堅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工業立市”“工業興市”“工業強市”,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做大做強電子信息、新材料、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等產業,打造500億級產業集群。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500億元,年均增長12.5%。

、電子信息產業

壯大產業規模。以推動咸寧5G、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加大電子信息領域企業的引入力度。依托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服務的發展,加快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步伐。2025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到230億元。

完善產業鏈條。以儀器儀表制造為引領,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瞄準基礎電子模組、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物聯網相關硬件等高端領域,打造華中電子信息基礎材料基地和光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

推動產業集聚。以中國光谷(咸寧)光電子信息產業園、通經濟開發區、赤壁電子信息產業園和通山光電產業園為載體,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向園區集聚,打造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新基地。發展LED外延片、芯片、封裝、半導體照明器具等產業,完善產業鏈配套,建立光電產業基地。

專欄3 ?電子信息產業園區發展重點

中國光谷(咸寧)光電子信息產業園。重點建設三贏興二期奕宏精密制造等項目。

赤壁電子信息產業園。重點建設維達力電子玻璃產業基地等項目。

通城經濟開發區。重點建設平安二期、光電攝像模組數字化智能生產、智能無線電聲產品生產等項目。

通山光電產業園。重點建設星火原智能光控等項目。

崇陽光電照明產業園。重點建設光電一體化基地、豐日電源等項目

、新材料產業

支持發展先進復合材料與智能材料等戰略性新材料產業,打造華中地區有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加強新材料研發和科研成果轉化。創建承接武漢新材料科研成果產業化平臺,打造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突破關鍵共性技術,策劃實施一批重大新材料科技專項,推動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與產業化發展,鼓勵新材料產業向中高端延伸。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重點發展云母產品、合金添加劑、特種金屬等特色鮮明、帶動性強的新材料產品,緊跟新材料技術發展方向,加強產業技術創新,形成具有標志性和競爭力的云母絕緣材料產業集群、釩產業集群,提升陶瓷和砂帶產業的競爭力。打造通城百億級高端電子線材基地。

專欄4 ?新材料產業重點項目

云母絕緣材料產業集群。重點建設耐高壓電機云母紙、帶生產、新能源安全用云母基材生產和中天云母科技園等項目

“中國釩谷”。重點建設釩產業集群、京釩釩深加工園建設、成飛科技釩氮合金生產線擴建等項目。

華中陶瓷產業基地。重點建設超大規格大板瓷磚生產線、楚通陶瓷生產等項目。

砂帶產業。重點建設砂布小鎮產業園、涂附磨具基地等項目。

、智能裝備產業

推進“激光+智能制造”。以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工程為契機,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重點發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的數控專用機床等,配套發展新型工業傳感器、智能化工業控制系統等核心關鍵零部件,建設鄂南先進技術研究院。探索“激光+機器人+自動化控制”三位一體的融合發展路徑。

做大應急交通裝備制造。以赤壁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為重點,著重發展應急舟橋、應急機械化橋、應急鐵路站臺、應急碼頭、應急鋼制桁架橋、鐵路應急搶修鋼梁等裝備。延伸發展公共衛生應急產業。

四、生物醫藥及醫藥衛材產業

依托咸寧高新區、赤壁、咸安、通城等生物產業基地,重點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技術,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和重點產品,加快發展生物制藥與疫苗、化學創新藥物、生物膜材料、高端新輔料、現代中藥、新醫藥研發與服務外包等產業。加強化學新藥研發、新劑型及產業化,發展靶向、緩釋、控釋等特殊劑型藥物,提升優勢主導產品附加值。運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傳統制藥工藝,推進醫學與信息、材料等領域新技術的交叉融合。支持真奧藥業、人福藥輔、福人藥業積極研發高新產品。積極對接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打造生物醫藥特色產業集群。

提升發展醫療器械產業依托厚福、穩健等醫療器械企業,加快推動病房設備、家居護理設備、敬老院設備、醫院整床消毒系統、衛生材料等方面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推動高端影像類、激光類特色醫療器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打造全球最大的護理床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整床消毒系統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衛生材料生產基地。

專欄5 ?生物醫藥及醫藥衛材產業重點項目

生物醫藥產業:以杰士邦、厚福醫藥、福人金身藥業等企業為龍頭,建設生命健康產業園;以健翔生物、真奧藥業等多肽原藥、中藥片劑與飲品、金銀花露等臨床用藥、保健食品等項目為依托,建設咸安經濟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園

醫療器械產業:重點建設嘉魚縣高端醫藥產業園、海納激光醫療生產線、湖北省禾佳醫療器械供應鏈等項目。

紡織衛材業。重點建設崇陽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基地、穩健醫療產業基地、中健醫療二期等項目

第三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發揮三產支撐二產、帶動一產升級的重要作用,實施現代服務業提速升級行動,推進服務業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重點發展現代金融、研發設計、檢測檢驗、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活性服務業,提升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質量。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

專欄6 ?兩業融合重點項目

咸寧市青鵬生物質高效利用裝備及產品研發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咸寧高新區百草園研農旅體養綜合體、羊樓洞文化旅游項目(世界茶業第一古鎮·歐亞萬里茶道源)、黃鶴樓酒業兩業融合研發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咸寧市人力資源產業園、市縣兩級公共實訓基地。

一、電子商務產業

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完善產、供、銷全鏈條服務。加快農村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提升農村流通水平實現電商物流服務“村村通”,推動“互聯網+農產品”“互聯網+農家樂”發展,促進“工業產品下鄉,農產品上行”

推動企業應用電子商務。鼓勵企業利用自建平臺或知名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上研發設計、網絡采購和營銷等,開拓國內外網上市場,提高企業供應鏈協同和商務協同水平。與全國電商頭部企業合作,共建全國中醫藥電子交易平臺。

突破性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支持通城建設中部地區進出口商品貿易中心,打造跨境電商與實體結合的新零售、批發平臺,將國際貿易與綠水青山等特色生態資源要素深度融合,向世界亮出“游美麗鄉村、購世界品牌”新名片。

加大電商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農民培訓,孵化本地網紅,培育電商帶頭人,通過電商創業典型帶動全民“觸網”。支持成立直播學院,打造有較大影響的直播基地。

專欄7 ?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重點

農村電。打造一批電商產業村、電商網紅縣和縣域農村電子商務中心

企業電子商務。鼓勵企業利用自建線上平臺或第三方電商平臺拓展線上業務,完善供應鏈體系,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中醫藥產業電子商務。依托阿里云的云計算和大數據能力,共同建設全國中醫藥電子交易平臺。以慢病、特病用藥為依托,為醫療機構提供基于“電子處方+云藥房”的“互聯網+醫藥”綜合解決方案,推進分級診療及延伸處方制度。

電商人才培養。在咸寧城區建設網紅培訓基地。

二、金融服務業

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入駐咸寧,鼓勵股份制銀行、政策性銀行、地方性銀行等在咸寧設點布局,實現村鎮銀行、小貸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機構的服務全覆蓋。發揮產業基金等各類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各類擔保公司的增信作用、保險行業的風險擔保作用,撬動銀行信貸投放,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共同參與,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加大不良資產化解力度,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強化企業上市政策支持,加大上市宣傳服務力度。力爭到2025年末,全市貸款規模達到228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存款規模達到296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余額貸存比達到70%以上,新增貸存比達到75%以上。

三、現代物流業

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補齊多式聯運短板,推動物流降本增效。依托咸寧的長江黃金水道,以融入武漢新港為契機,建設華中(嘉魚)物貿港基礎設施工程、嘉魚臨江物流園等項目,發展港口物流。出臺物流行業專項扶持政策,支持物流企業改革創新,引導物流企業實施人才引進和先進管理模式的學習推廣工程。建設咸寧公鐵水多式聯運綜合物流園等項目,推進咸寧多式聯運發展。

完善商貿流通體系。規劃建設一批市、縣級商業中心和特色商業街。完善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培育一批具備資源整合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縣域物流企業,新增冷庫庫容50萬噸。改造提升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立城鄉配送體系,完善農村流通服務體系。創新流通模式,發展商貿新業態。推進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

加強物流公共平臺建設。建設咸寧市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咸寧行者(中國)儲運服務基地項目,打造網絡貨運數字物流總部基地。通過整合物流上下游企業,統一物流信息標準和數據接口,收集氣象等公共服務信息,打通部門之間的數據通道,提升物流效率。推進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城市建設,申報創建第二批國家物流樞紐城市。

專欄8 ?物流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物流樞紐工程:建成1個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重點推進咸寧公鐵水多式聯運綜合物流園、捷利泉都現代物流綜合產業園等項目建設。

物流園區工程:建成1個以上省級示范物流園區。重點推進赤壁昊順達物流園、湖北官埠智慧物流園、咸寧公路港、通城縣玉達物流園、咸寧晨興電商智慧物流產業園、京港物流倉儲配送中心等項目建設。

冷鏈物流工程:謀劃儲備1個國家冷鏈物流基地;完善縣域冷鏈物流設施,積極培育和有序推進縣級城鎮為基礎的冷鏈物流基地儲備建設。重點推進湖北嘉安綜合物流園、咸安區食品(農產品)加工及冷鏈倉儲、曙光現代農業生產加工倉儲冷鏈物流、通山縣冷鏈物流中心、通城縣宏錦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等項目建設。

城鄉物流配送工程:完善以縣、鄉、村為支撐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構建縣級物流中心、鄉(鎮)物流綜合服務站和村級物流網點的三級物流體系,按照“一點多能,一網多用,多業融合”,整合交通、商務、供銷、郵政等部門資源,實現全市農村物流網絡節點全覆蓋。

第四節率先做強大健康產業

發揮生態優勢,按照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健康理念,集中精力發展大健康產業,建設中國中部康養城建立華中地區最大的護理專業教育基地,形成“醫、藥、養、健、游、護”康養產業集群,實現培養10萬名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服務100萬康養人員,建成千億大健康產業的目標。

、康養產業

建設國家醫養結合示范區。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康復護理、老年病和臨終關懷服務,開通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協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復護理,實施“養在咸寧”培育工程。加快二級以上醫院老年醫學科建設,完善“簽約醫”兩院共建、提升“醫融養”服務標準、規范“養辦醫”服務路徑、擴大“醫入戶”人數。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推進中醫藥與養老融合發展。探索建立武漢城市圈協同養老模式,將咸寧全域打造成環境優良、設施優享、服務優質、便利自主的康樂型“養老公園”。加快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居家呼叫和應急救援服務系統建設,強化老年人健康管理。65歲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力爭達到70%。

打造國家康養高級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立適應康養服務市場需求和人員就業需要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全面推行康養服務人員就業上崗前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行動,支持湖北科技學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咸寧職業教育(集團)學校、湖北健康職業學院等院校,加快醫藥、護理、康養專業發展。加強康養人才培養合作,建立3-5家規模較大、康養設施齊全康養人才實訓基地。

大力發展養老配套及衍生產業。配套發展老年護理服務業供應鏈上的護理人員培訓、老年護理專業用品制造、治療和康復器械制造等,深度開發滿足老年人深層需求的娛樂、學習、旅游、醫療保健、營養保健、心理咨詢等新產品、新業態,積極發展養老設施和機構供應鏈上的專業家具、專業設施、專業易耗品等制造業。加快咸寧老年護理服務業、老年服飾、老年食品、老年醫療等行業發展。

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以金銀花、黃精、白芨、七葉一枝花、鉤藤、杜仲等道地中藥材為重點,加快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引進優質品牌企業,合作共建數字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引入農業傳感器、智能灌溉、植保飛防等新技術、新設施,落地全程區塊鏈追溯,從源頭提升中藥產品品質,帶動中藥材產業數字化升級。支持通城打造藥姑山中藥材品牌體系。

推動發展體育產業。大力發展體育競技業與大眾健身業,積極發展冰雪產業、體育用品、體育器材、體育服裝、體育旅游、體育中介、體育保險等產業,延伸產業鏈。發展體育競賽表演業,開發賽事衍生產品,提高辦賽質量和綜合效益。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公共健身活動中心、健身步道、體育公園、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場地。

專欄9 ?康養產業重點項目

中醫藥產業:深度挖掘瑤藥文化,以發展藥材、藥品、藥市、藥膳、藥養“五藥”產業為主,打造藥姑山中藥材品牌體系,將通城藥姑山建成中藥材智慧種植基地、中醫藥產業聚集地、中醫藥養生旅游目的地。支持福人藥業積極研發高新產品。

健康養生產業:建設以多業態養老為主的養老基地、以機構養老為主的咸寧市養老康復中心、以社區養老為主的九九養老等,打造國家城企聯動普惠養老示范市。加快打造康養特色產業區。

體育產業:建設高新區全民健身中心及體育健身步道、咸寧市生態體育場館、咸寧溫泉健身休閑基地、咸安孝子山體育公園、嘉魚環三湖連江健身帶、赤壁趙李橋花亭茶溪產業園、通城黃龍山戶外基地等體育旅游基地。支持企業和各類機構復合經營體育等相關項目,鼓勵各類體育賽事、節慶、展覽等大型活動項目相互融合。

、旅游

大力推進旅游全域化、集群化、標準化、信息化、品牌化、大眾化,形成多點發力、多極帶動、多元發展的旅游體系,持續做大做強旅游產業發展底盤,打造全國旅居康養旅游勝地。

實施旅游項目(品牌)精品工程。以中國桂花城核心區、羊樓洞古鎮等旅游項目建設為重點,打造旅游發展精品項目和核心吸引物。創建環潛山國家級森林溫泉旅游度假區,實現溫泉產業迭代升級;支持通山縣打造九宮山國家旅游度假區,鞏固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成果;推動赤壁市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推動嘉魚創建湖北文旅名縣;推動咸安、通城、崇陽打造鄉村休閑生態旅游強縣;爭創湖北文旅名縣名鎮名村“十大示范品牌”。

實施旅游融合發展工程。廣泛利用農業、水利、工業等旅游資源,培育一批工農業休閑旅游景區。推動文物非遺活化利用、傳承發展,充分利用文保單位、傳統村落、古民居、非遺資源,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項目。發展康養旅游,建設一批康養旅游示范區,培育一批康養旅游產品,打造康養旅游首選地,力爭吸引更多老年人到咸寧養生養老,推動咸寧康養旅游產業化、品牌化和效益化。主動對接大武漢研學旅游市場,建設一批研學旅游基地,開發一批研學旅游產品。

實施旅游公共服務提升工程。推動“一部手機游咸寧”“文旅云”文化旅游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和智慧服務。打通景區之間連接公路和旅游環線斷頭路,加快旅游城鎮、旅游特色村、旅游風景道沿線的美化綠化亮化彩化和改造提升。構建“中心城區—旅游城鎮—旅游景區(點)—服務驛站”的集散咨詢服務體系。提升3A級以下旅游景區和鄉村旅游場所廁所建設數量與質量。加快生態停車場規劃和建設。

實施旅游消費提升工程。爭創國家文化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引領產業和消費全面升級。推動溫泉旅游消費升級,開發溫泉+養生、溫泉+理療、溫泉+演藝等消費模式。建設“月光之城”溫泉旅游特色街區和淦河十里畫廊,推進赤壁陸水河“夜娛”、嘉魚三湖連江“夜游”、通城“夜購”等夜經濟發展。

實施旅游宣傳營銷推廣工程。講好三國赤壁、桂月、溫泉等文化故事,推出三國赤壁、萬里茶道、溫泉養生、康養旅居、湖光山色等特色主題旅游精品線路。持續開展“全國百強旅行社咸寧行”活動,加強與“三北”(華北、西北、東北)等地區的旅游合作,拓展中遠程客源市場,選定一批重點城市建設咸寧文化旅游形象展示廳,提升咸寧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專欄10 ?“十四五”重大旅游項目

1.環潛山國家森林溫泉旅游度假區項目。以溫泉+醫療康養為核心方向,配套運動健身、演藝休閑、主題住宿、健康美食等度假產業,打造一座“度假有康養、身心泉健康”的森林溫泉主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2.梓山湖大健康產業示范區項目。建設為以文化休閑、旅游度假、健康醫療為主的大健康產業示范區。

3.環球融創梓山湖未來城項目。建設文旅項目群、國際會議中心、旅游小鎮、度假酒店、雅致民宿、國際醫療中心、康養、生態住宅等業態。

4.131軍旅小鎮項目。依托131國防工程,建設綜合服務區、公共安全研學體驗館、131主題園、軍事體驗園、戶外山地生存體驗園,發展研學旅游。

5.赤壁羊樓洞古鎮項目。建設明清石板街、羊樓洞古鎮、羊樓洞飛行運動中心、萬里茶道景區、茶旅融合體驗區五大核心功能區。

6.嘉魚中國詩經文旅康養綜合體項目。建設詩經文化旅游區、田園農藝體驗區、頤養健康度假區、濱水休閑活動區、文旅頤養小鎮配套區。

7.九宮山5A級景區創建項目。建設以觀星康養度假為主題的九宮山5A級景區。重點打造研學營地、云中湖康養度假小鎮、旅居度假公寓群、滑雪運動中心、坳坪-九宮旅游示范區五大功能板塊。

8.富水湖綜合開發項目。打造“富水湖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富水湖全國精品休閑漁業示范基地”“白巖山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全國研學旅行教育基地”。

9.浪口溫泉文旅聚集區項目。建設文化旅游服務中心、燕子埡攬勝公園、地方特色街區、雋水河網紅景觀索橋。

10.“萬千百”工程項目:在全市改造建設10000間鄉村旅游客房,做好1000桌農家飯,研發100道適合各方游客的咸寧特色菜。

第五節跨越發展清潔能源產業

推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優化能源結構,建設中國內陸首個千萬千瓦級核蓄風光儲一體化清潔能源大基地。繼續推進咸寧核電項目前期工作。引進氫能、風光水儲互補、高效儲能等新能源技術,培育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等。嘉魚、赤壁沿江地區培育發展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建設油氣儲存設施,形成沿幕阜山、臨江兩大清潔能源發展帶,建設一批智能電網、微電網、分布式能源、新型儲能、制氫加氫設施、燃料電池系統等基礎設施網絡,提升燃煤機組發電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大力開展綜合能源服務,推動源網荷儲協同互動。打造咸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熱電聯產示范基地,推動嘉魚縣、赤壁市、通城縣、崇陽縣和通山縣等產業園區集中供熱,打造全市六大熱電聯產或分布式能源基地。促進秸稈能源化利用。

專欄11 ?清潔能源產業重點項目

電源建設。咸寧核電廠、華潤蒲圻電廠三期擴建、環峰咸寧高新區分布式能源站中石油天然氣北部空間、德威大洲湖分布式能源站、德威梓山湖分布式能源站等項目。

水能。有序推動抽水蓄能電站的開發利用,推動大幕山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做好崇陽白巖山、崇陽土橋抽水蓄能電站(儲備)場址保護工作。適時開展通山黃荊口水電站、崇陽縣木三李水庫及梯級電站、大雅水電擴容項目建設。

光伏發電。華潤赤壁日曜漁農光互補發電示范華潤官塘漁光互補發電、華潤汀泗橋漁光互補發電、華潤向陽湖鎮漁光互補發電、華潤新街漁光互補發電、華潤簰州灣漁農光互補發電、官埠橋農光互補發電、湖北華天楊畈農高區農光互補發電、車埠鎮茶園茶光互補發電、崇陽光伏發電通城分布式智慧能源光伏發電項目。

風電。重點推進白云山風電、啟迪西涼湖集中式風電場、華潤赤壁櫻花山風電場、啟迪余家橋風電場、啟迪柳山湖鎮臘里山村風電場、啟迪黃蓋湖風電場、國電龍源崇陽塔坳山風電場、國電龍源通山八仙埫風電場等項目。

生物質能。咸寧市(崇陽)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咸寧市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擴建、咸寧高新區生物質熱解發電(多聯產)、嘉魚循環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通城垃圾焚燒發電、通山生物質熱解聯產聯供分布式能源站等項目。

氫能。引進武漢氫能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氫能儲運和高效制備等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氫能及相關產業。

第六節 ?聚焦發展特色產業

支持各地立足資源稟賦、產業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縣域主導產業,推動資金、土地、人才、數據等要素向主導產業聚集,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開展“一轉一”“一加一”“一引一”招商,引進和培育一批頭部企業、瞪羚企業、金種子企業和有終端產品的企業,提升產業鏈控制力和主導能力。支持隱形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鼓勵中小微企業進入龍頭企業供應網絡,構建廣泛聯結、緊密互動、深度融合的產業體系。

一、食品飲料產業

重點發展“一瓶水”產業,做大做強華彬集團紅牛維他命飲料(湖北)有限公司、咸寧奧瑞金包裝股份有限公司、崇陽眾望小麻花骨干企業,積極引進食品飲料加工相關企業,壯大咸寧食品飲料產業集聚規模,開發全國知名、世界聞名的“水”產品依托桂花、茶葉、水果等特色農林資源,研發生產黑茶、枇杷、桂花等特色“水”產品,創建“水”產品品牌,打造咸寧特色品牌的食品飲料產業。

二、紡織服裝產業

以咸安、赤壁、嘉魚和崇陽為重點,圍繞苧麻紡織、亞麻紡織、衛材紡織等領域,促進傳統紡織服裝產業向綠色化、高端化轉型升級。

加快智能化紡織關鍵裝備研發,積極推進智能化生產線、示范車間和數字工廠建設,完善紡織品服裝大規模定制技術,探索工業機器人應用,開發智能化紡織產品,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行業設計研發、經營管理和節能減排水平。

積極提升產品檔次。堅持走新型制造、精品制造、高端制造道路,推動棉麻紡織、成衣、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醫用紡織發展,打造時尚創意產品,通過個性化設計和定制化的解決方案,推進服務引導制造的先進業態和商業模式,打造全國知名的咸寧本土品牌。

專欄12 ?特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重點

咸安區苧麻特色紡織。以苧麻種植、脫膠、紡織、印染、服裝、產業用和家用紡織品為主線,大力發展純麻、麻棉混紡等紡織品,集棉紡、化纖、印染、服裝為一體的產業集群。重點建設高效全流程自動紡紗、麻棉混紡紗線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改造、蕁麻紗線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改造等項目。

赤壁紡織服裝升級。重點發展紡紗、織布、印染、服裝等門類較為齊全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全力推動蒲紡、車埠兩大紡織產業園區企業加快產業技術升級,推動產業綠色化、高端化、科技化發展。重點建設蒲紡第二紡織服裝產業基地、高端醫衛無紡新材料生產等項目。

嘉魚綠色紡織業。以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為方向,圍繞延伸綠色紡織產業鏈,注重環保型、科技型紡織企業引進,打造綠色紡織制造示范基地。重點建設年產5000噸醫用脫脂棉、化妝棉生產線、高檔毛巾生產線、年產3000萬米高檔純棉面料擴建和穩健(嘉魚)醫用紡織生產項目二期等項目。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

整合汽車零部件產業,吸引上下游配套產業集聚,引進高端整車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產業的市場占有率。依托現有的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加大研發和創新力度,加快推進新型動力電池、燃料電池產業化工程。實施新能源汽車應用示范工程,將咸寧建成省級新能源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基地。

專欄13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重點

汽車零部件制造。壯大三環方向機、北辰轉動系統、洪盛模具、興民鋼圈、敏實等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鞏固和提升市場占有率。支持華夏幸福集團嘉魚產業新城建設,積極融入武漢“大車都”板塊。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制造產業。依托合加新能源、喜馬拉雅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加強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及電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研發。

第七節著力推動產業提質升級

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快制造業技術升級,推動服務業向高端發展。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升級,加快生產工藝改造、設備更新,搭建區域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對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進行攻關,推動冶金、建材、機電、紡織、食品飲料、電力能源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施“萬千百”質量提升工程,加快建設質量強市。實施“兩化融合”示范工程,加大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廣力度,促進企業研發設計數字化、制造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創建國家級、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建設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示范村鎮。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延長茶葉、油茶、楠竹、桂花、雷竹、蔬菜、中藥材、生豬、水產、水果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鏈,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農業向生產加工貿易服務、旅游觀光等全產業鏈拓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引導農民按照市場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工業農業、科技農業的思路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深度參與農業產業化進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強化農業與旅游、文化、科技、養生等產業融合,形成生產基地、科技加工、農旅融合、休閑康養等相互支撐的產業鏈條。

專欄14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施工程

現代農業產業園提檔升級工程。重點推進高新區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咸安中醫農業產業園區、嘉魚蔬菜產業園、赤壁青磚茶現代農業產業園、通城藥姑山中醫藥健康科技產業園、崇陽現代農業產業園、通山枇杷產業園等19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建設工程。重點推進通城縣、嘉魚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建設,推進農高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咸安區白水畈蘿卜三產融合示范園、嘉魚縣“綠江南”現代農業示范、赤壁葛仙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通城縣“兩頭烏”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及生態產業一體化、崇陽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通山富水湖柑橘帶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等省市級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建設。

休閑農旅示范點建設工程。農高區華中百草養生園、官埠休閑農業觀光經濟帶、嘉魚斑點叉尾鮰漁博園、赤壁荷色滄湖田園綜合體、通城優質高產水果采摘園、崇陽縣香榧產業與康養項目、通山大畈陽春園食品觀光園等休閑農旅項目。

第三章堅持創新驅動,打造轉型發展示范區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提出的“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圍繞“四個面向”,夯實創新第一動力,培植人才第一資源,打造轉型發展示范區。

第一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一、推進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

支持國內外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科研院所、研發中心,到咸寧建立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大力推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咸寧功能區建設。建好“科創中國”試點城市,打造科技經濟融合的咸寧樣板。支持智能機電研究院、大健康產業研究院、湖北特種設備檢測檢驗中心做大做強。積極對接國內外一流高校,共建大學科技園,推動校地合作,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國際創新港,建成科技資源共享“一站式”服務平臺、科技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

發揮區域創新載體引領作用。建設科技強市。持續完善“1+5+X”高新區發展體系。大力推動咸寧高新區爭先進位,支持嘉魚縣、崇陽縣經濟開發區升級為省級高新區,形成一個國家級高新區作為核心引擎、4個省級高新區共同驅動的新經濟發展體系。支持赤壁市建設國家級創新型縣(市、區)、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支持嘉魚縣建設省級創新型縣(市、區)、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支持咸安區、通城縣建設省級創新型縣(市、區),支持通山縣建設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

專欄15 ?咸寧重點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

湖北省香城智能機電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圍繞咸寧電機及起重機、汽車及零部件等機電相關產業,加快高??萍汲晒D化及企業科技創新轉型升級,助推機電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湖北省赤壁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開展洪澇災害應急救援設備、船舶及浮動裝置、海洋工程復合材料制品等研發與產業化。

湖北鄂南特色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面向磚茶、桂花、油茶、楠竹、獼猴桃等特色農業產業,成立若干專業研究所,建成高端人才集聚、多平臺綜合、多資源整合、全支撐服務的特色農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產業孵化基地,為咸寧特色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湖北省生命健康產業技術研究院。緊密對接光谷生物城,重點開展中西藥制劑、新型多肽原料藥及其他健康產品研發與產業化。建設高性能新藥研發平臺,利用云計算、高性能計算及人工智能技術,最大化縮短藥物研發周期。

湖北省耐磨防腐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開展防腐橡膠等功能復合材料研發與產業化。

二、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設置研發機構,建設一批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企校聯合創新中心,支持企業建設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級重點實驗室。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和知識產權聯盟,承接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項目。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大力引進創新型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孵化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實施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遴選一批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列入上市企業培育庫“十四五”末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50家。

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設。對接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積極引進光電、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研究院在咸寧設立分支機構,開展成果轉化等創新活動。加快建設省級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推進湖北省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一中心四平臺”建設,推動一批先進科技成果在咸寧轉化。圍繞先進制造、生命健康等主導產業領域,設立產學研合作項目儲備庫,推行技術入股、共建實驗室、搭建共性技術平臺等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推進咸寧大學科技園建設。

三、打造“雙創”升級版

探索創新創業新模式。建立“專業孵化+創業導師+天使投資+中介服務”多管齊下的運行模式,積極開展“南鄂杯”“香城杯”創新創業大賽等創業活動,強化對創業企業的專業化、特色化、集約化增值服務。探索“異地孵化-本地成長”模式,支持在武漢、北京、深圳及其他擁有優勢資源的地區設立異地孵化器,支持科技成果項目在科技資源密集區熟化,引導產業化項目落戶咸寧。探索設立咸寧高新區商業模式概念驗證實驗室,為初創企業和科技創業項目提供商業模式打磨、創業輔導培訓、投資路演等服務。鼓勵孵化載體配置共享實驗室、共享小試車間、共享生產線,協助創業企業實現產品從創意到樣品、小批量生產的突破。

培育區域創新創業文化。弘揚創新文化精神,厚植“敢于冒險、鼓勵創新、崇尚成功、寬容失敗”的文化基因,形成全民崇尚創新創業、全民支持創新創業、全民參與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

專欄16 ?科技孵化載體提檔升級行動

1.湖北省香城智能機電產業技術研究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科技園等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孵化器。

2.推動香城文創空間提檔升級,建設電商直播產業基地,賦能產業創新升級。

3.培育智能機電創新工場,創建省級專業化眾創空間。

4.以啟迪之星等孵化器為試點,建立孵化加速聯動機制。

5.鼓勵桂花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現有新型研發機構完善市場化運營機制,探索“智庫+科研成果轉化+孵化投資+技術服務”鏈條。

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優化科研經費使用機制,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實施科技服務“滴灌行動”,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瘧谩?/span>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培育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健全、專利質量與效益突出的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推進知識產權強市、強縣建設。依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第二節加快人才強市建設

一、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堅持人才第一資源,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優化專業技術人才結構,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隊伍。激勵青年創新創業。實施新一輪重大引才聚才行動,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醫療、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人才保障政策。建立“柔性引才”模式。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建立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加強科普場館建設。

二、大力培養本地實用人才

圍繞智能機電、現代裝備、大健康等重點產業發展,突出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導向,創新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分領域、分類別、分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加強戰略科技、企業經營管理、農村實用、專業技術、高技能、養老護理、社會工作等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專欄17 ?“十四五”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每年為全市各經濟領域培養高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

到2025年末擁有2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10個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擁有高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24萬人。

五年內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取得職業資格證的技能型人才3萬人以上。

第三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一、推進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推進數據集約化管理,積極構建技術領先、綠色集約、優質高效、安全可靠的云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平臺,推進咸寧政務云與楚天云的互聯互通,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大數據共建共享應用機制,打造政府數據與社會數據交互融合的數據倉庫,形成數據資源流動和價值再造的良性循環。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建立云平臺分中心,加快建立服務運維體系和標準化服務規范,提高運維服務質量。

加快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完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建設,推進基礎測繪數據生產與管理,實現基礎測繪數據適時更新,加強測繪成果共享服務,研究探索新型基礎測繪技術開發與應用,完成智慧咸寧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進一步提升基礎測繪核心供給能力。

專欄18 ?基礎測繪重大工程項目

基礎測繪數據體系建設工程。推進咸寧“全市域、全要素、全空間、全維度”基礎測繪數據采集、更新。

智慧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工程。推進智慧咸寧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完善基礎測繪成果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模式,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提升平臺的政務服務、社會服務功能。

新型基礎測繪技術創新工程。豐富基礎測繪產品種類,創新基礎測繪產品模式,推進基礎測繪數據快速獲取、自動處理、變化檢測、智能分析等能力建設。

二、推進數據資源共享與應用

推動數據開放共享。加快建立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制度,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加速拓展大數據技術的跨界融合應用場景,實現各部門政務信息系統的數據集中互通共享。積極推動醫療、衛生、環境、交通、旅游文化、質量、氣象、農業等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

推進數據應用示范。依托市級大數據中心,支持建設社會科學、交通運輸、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數據應用平臺,推動“聯校網教”教學模式、智慧檔案、智慧健康養老等特色應用。加強大數據在準確把握公共服務需求、精準核算公共服務成本、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等方面的應用,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

三、推進產業數字化

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提升生產效率。推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規范健康發展。

提升智能制造支撐能力。推動數字化、網絡化設計工具在企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中的應用,打造工業云基礎資源和開發平臺,搭建產學研用于一體的智能制造高端交流合作體系。支持咸寧高新區爭創省級數字經濟示范區。

圍繞數字生活、數字消費升級,加速服務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推進信息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以及公共服務業融合滲透,持續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推動傳統公共服務信息與新一代互聯網絡、智能移動設備等信息的匯聚整合,重點發展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旅游、現代物流等智慧民生服務。

深化“大數據+”農業應用,發展智慧農業、精準農業、農村電商等農業融合新業態,打造智慧農業產業聯盟。利用物聯網、云計算、衛星遙感等技術,建立涵蓋農業耕地、林地、水利設施、水資源、農業設施設備、新型經營主體等資源要素的數據監測體系,提供農業資源數據查詢服務。促進農村光纖網絡廣泛覆蓋。

第四節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結合產業資源稟賦、發展潛力、產業承載力,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推進建鏈、補鏈、強鏈,促進產業集群發展、“鏈”式發展,著力形成塊狀”經濟、“龍型”經濟,打造全鏈條產業集群

推進“一縣一品”“一業一品”建設,重點抓好茶葉、楠竹、油茶、桂花、水產、畜禽、果蔬等特色產業發展。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高端化、集群化轉型發展,培育一批工業主導產業,集中形成一批特色鮮明、集聚度高、關聯性大、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到2025年,赤壁市邁進全國百強縣(市)行列;咸安區、嘉魚縣力爭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第一方陣;崇陽縣、通城縣、通山縣進位明顯、力爭上游。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經濟發達的鄉鎮在經濟和社會管理方面改革創新、先行先試,闖出一條特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第四章堅持綠色崛起,打造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夯實生態本底,構建城市多元體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引導綠色生活,建設綠色城鄉,加快綠色崛起,打造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第一節深入推動長江大保護

一、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系統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落實好《長江保護法》抓好長江岸線“留白”、“留綠”、功能恢復。深化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治綠”,鞏固提升非法碼頭、非法采砂、非煤礦山整治成果。加大“清四亂”、退垸(田、漁)還湖、確權劃界等工作力度,嚴禁填湖占湖、圍墾養殖。加強陸水、富水及兩湖流域保護工作推進沿江平原區水網連通工程,推動全域水資源保護與水生態修復。健全長江水災害監測預警、災害防治、應急救援體系,推進河道綜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設安瀾長江。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支持嘉魚縣實施沿江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整體提升等區域性、流域性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系統工程。

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構建長江禁捕管理長效機制。嚴厲打擊長江非法捕撈行為。做好上岸后的漁民安置工作落實退捕漁民補償政策。吸納長江退漁上岸漁民轉產就業防止禁漁中后期反彈問題。

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開展全域國土綠化行動,大力開展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統籌推進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鄉村國土綠化美化。推行林長制,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天然林保護修復、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設幕阜山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范項目,強化綠化造林工程建設,提升森林植被品質。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監管。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

、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強化追根溯源系統治理。統籌實施水、土地、大氣、噪聲和固廢等重點污染防治工程,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狀況穩步提升。

深化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以臭氧、細顆粒物等防治為重點,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2025年,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要求,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統籌推進“三水共治”,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強化河湖長制,加強陸水、富水、淦河、斧頭湖、西涼湖、黃蓋湖等重要河流和湖泊生態保護治理,消除國控劣Ⅴ類斷面。持續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100%。

加強土壤污染防治,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強白色污染治理積極開展“無廢城市”試點工作。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能力明顯增強,提升土壤安全利用水平。

專欄19 ?污染防治重點工程項目

水污染防治工程。推進咸寧市“智慧長江”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建設項目加強淦河、陸水、富水源頭治理。重點圍繞陸水水庫、淦河馬橋飲用水水源地、青山水庫及潘家灣飲用水水源地開展環境保護。開展河湖水生態修復行動。

土地污染治理工程。推動咸安、嘉魚、通城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赤壁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

大氣污染治理工程。重點圍繞全市20蒸噸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及清潔能源替代、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涉VOCS排放企業專項治理等開展大氣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

噪聲污染防治工程。嚴格社會生活噪聲管理、加強交通噪聲污染防治、強化工業噪聲污染防治、規范建筑施工噪聲管理。

第二節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一、推進工業發展綠色化

支持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做強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推廣“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流動方式,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循環產業集群。積極支持企業建立副產品互換體系,延伸資源加工鏈條。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統籌規劃園區空間布局,促進企業間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持續推動咸寧高新區、赤壁、崇陽、嘉魚經濟開發區循環化改造。

推進傳統工業綠色改造。重點圍繞節能降耗、質量提升、安全生產等領域,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實現綠色清潔生產,到2025年全市建成2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

二、推進農業發展綠色化

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積極推廣節水、節能增效、綠色防控、生態種養、循環農業等節約型農業技術。全面深化農村面源污染整治,建設一批綜合防治示范區,推進“兩精兩減一增效工程”。集成推廣水肥一體化、機械深施等施肥模式,集成應用全程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發展裝備精良、專業高效的病蟲害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大力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創建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區。

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積極推廣種養加結合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進精深加工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動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應用。2025年,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加大農村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農用地土壤環境分級管理,推進耕地有序休耕、輪作,治理與修復土壤污染。加強斧頭湖、西涼湖漁業資源修復與保護,加快推進水產養殖尾水治理,維護生物多樣性。

三、引導生活方式綠色化

培養綠色理念。積極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綠色生活理念,引導社會公眾從衣、食、住、行各方面走綠色化道路。支持赤壁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

推行綠色居住。積極宣傳推廣綠色飲食、節約用水、環保裝修、巧用電器、衣物環保、垃圾分類、減少污染等生活知識,養成健康、文明的居住行為方式和良好的公共環境衛生意識。

推廣綠色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推進高能耗建筑及社區節能改造打造低碳社區。編制發布綠色農房建設圖集和技術指南。發展裝配式建筑。支持城鎮建筑物“垂直綠化”“立體綠化”。

發展綠色交通。開展“愛我咸寧、綠色出行”活動。發展智能交通,打造低碳化公共交通體系。優化慢行系統。倡導“能走不騎,能騎不坐,能坐不開”理念,踐行1公里內步行、3公里內騎自行車、5公里內乘坐交通工具135出行模式。合理有序發展共享單車。

培育綠色消費。普及綠色消費知識。反對奢侈消費和過度消費。注重對垃圾廢物的處置,注重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推綠色包裝,開展簡約包裝及包裝回收活動。

開展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ISO14000示范區等創建活動。全面落實綠色產品采購政策,2025年,政府綠色采購比例達到85%。

第三節全域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以全域公園化理念指導城鄉規劃、建設、治理,堅持全域規劃、全域推進,統籌生態、生活、生產空間,充分體現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生態價值、生活價值、美學價值、文化價值、發展價值和社會價值。

一、優化公園城市空間布局

樹立全域公園理念,依托“一江(長江)、一山(幕阜山)、三水(金水、陸水、富水水系)、五湖(斧頭湖、西涼湖、黃蓋湖、蜜泉湖、大巖湖)”自然山水,推動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打造“三橫兩縱六組團”的公園城市布局,營造“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景觀風貌,形成全域公園城市大美格局。

專欄20 ?公園城市布局

1.“三橫”

濱江湖區公園帶---北部濱湖自然公園帶。以斧頭湖、西涼湖、黃蓋湖、三湖連江等湖區,結合濱水生態景觀、歷史人文等資源,打造長江流域華中區域示范濱江公園。

大幕山國家森林公園帶---中部香廊。作為幕阜山脈余脈,結合大幕山自然景觀及沿線生物、歷史人文等資源,打造主要以茶葉、楠竹、桂花、櫻花為核心的自然森林公園。

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帶---鄂東南天然生態屏障。以山雄、崖險、林奇、谷幽、水秀為主要特點,結合幕阜山生態景觀及沿線生物、歷史人文等資源,打造山地型森林公園。

2.“兩縱”

陸水河流域濱河公園帶淦河流域濱河公園帶。

3.“六組團”

包括中心城區、嘉魚、赤壁、崇陽、通山、通城等六大公園組團,建好“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打造人、家、城、園(大自然)共生共榮的公園城市格局

二、構建城鄉一體的城市公園體系

以咸寧區域公園建設為重點,實施全域旅游區(景區、公園)建設工程,將國家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生態資源逐步轉化為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及各類自然公園。實施咸寧百園工程,在城市規劃區建設100個城市公園(綜合性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和城市周邊自然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郊野公園)。加快農村地區公園建設,支持嘉魚縣官橋八組(田野集團)申報“中國農業公園”。結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爭取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特色小鎮。

專欄21 ?城市公園體系建設重點

1.建設區域公園

九大森林公園:潛山孝子山森林公園、崇陽桂花森林公園、大幕山自然風景區、鳳池山森林公園、太陽山自然風景區、葛仙山自然風景區、藥姑山自然風景區、黃袍山自然風景區、黃龍山自然風景區

八大濕地公園:陽湖濕地公園、大洲湖自然保護區、斧頭湖自然保護區、西涼湖自然保護區、珍湖濕地公園、陸水湖濕地公園、富水湖濕地公園、青山濕地公園。

五大地質公園:太乙洞地質公園、澄水洞地質公園、白云洞地質公園、青山洞地質公園、大泉洞地質公園。

2.實施咸寧百園工程

城區公園。依托豐富的自然生態本底,利用沿水、沿山和沿路的河流兩邊和山體自然資源,新建、提升改造綜合性公園、專類公園、郊野公園、森林公園,以及利用舊城更新和棚戶區改造騰空地,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口袋公園、小游園。

縣市及鄉鎮公園。鼓勵鄉鎮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進行鎮級公園建設,中心鎮公園面積不小于2公頃,其他鎮(鄉)公園面積不小于1公頃。至2025年,所有鎮(鄉)至少建成1個文化內涵豐富、配套設施完善的公園。在農村推進村居公園建設,在村(居)委會和100戶以上居民點依托當地水體、古建筑、祠堂、古跡等建設小游園。

3.推動田園綜合體公園化改造

咸安:汀泗橋鎮黃荊塘茶旅文化、洪口熊家灣田園綜合體,向陽湖鎮斬關濕地花海、福興農業體驗園、寶豐農業田園綜合體;嘉魚:樂邑坊、新街田園綜合體;赤壁:荷色滄湖、小羅湖、車埠小羅湖夢幻三國園、隨陽田園綜合體;通城:五里鎮左港上善、麥市鎮夢幻家園、雋水鎮五彩紛呈錦繡油坊田園綜合體。崇陽:沙坪鎮瀛潭秋月、天城鎮史家渡、白霓鎮大市、港口鄉桃源小鎮田園綜合體;通山:楊芳林鄉竹林風、大畈鎮大坑枇杷等田園綜合體。

三、構建全域綠道體系

依托咸寧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按照“可進入、可參與、景觀化、景區化”的理念,實施全域綠道工程,建設全域多類型、多主題的香城綠道打造覆蓋全域、立體網絡化的綜合綠道體系。建設貫穿全域的風景道和生態旅游公路、生態廊道,達山、通水、串公園、聯景點,實現全域公園化。

專欄22 ?打造市域骨干綠道體系

1.打造六類綠道示范線串聯斧頭湖、西涼湖、三湖連江水庫、珍湖、黃蓋湖等沿江湖泊和水庫岸線綠道,打造以濱江水生態功能為主體的長江濱江綠道示范線。串聯向陽湖、大洲湖濕地公園等打造以都市健身、休閑、娛樂、旅游功能為主體的淦河濱水綠道示范線。串聯陸水湖風景區、葛仙山、洪下十里畫廊等重要自然生態景觀,打造以鄉村旅游功能為主體的陸水河濱水綠道示范線。串聯星星竹海風景區、大幕山東源花谷、大幕山森林公園等重要山林生態景觀節點,打造以森林生態旅游功能為主體的大幕山森林綠道示范線。依托幕阜山旅游公路,打造以綠色產業示范功能為主體的幕阜山綠色產業綠道示范線。以國道、省道等為系帶,打造交通主干道綠道建設示范線。

2.突出主城區綠道建設重點打造梓山湖綠道、大洲湖綠道以及聯通兩個區域的官埠大道綠道和桂鄉大道綠道。打造主城區環潛山、雙龍山和孝子山森林康養綠道系統。打造主城區環淦河、龍潭河濱水綠道系統等。

3.補齊社區綠道短板。以城市居民出行5分鐘可達為標準,因地制宜設置,串聯城區內主要河岸、林蔭道、公園、廣場、街頭綠地、文物古跡、城市標志性節點、商業步行街、公共服務設施等公共空間。

第四節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以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為基礎,探索建立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體系,開展量化評價和考核,充分發揮GEP核算體系的“指揮棒”作用鍛造咸寧優良自然生態長板,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探索市場化、差別化的生態補償模式。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總量初始權有償分配和排污權交易等制度,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等機制探索以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和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為依據,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充分考慮水資源的特殊性,研究水資源使用權物權登記途徑和方式;完善水資源監管制度,加強水資源用途管制。推廣林業碳匯經驗,推進碳匯造林和碳減排指標有償使用交易。積極參與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綠色金融支持機制。引導金融機構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域灘涂養殖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居民房屋所有權抵押融資為重點,不斷拓展貸款品種和規模,逐步實現生態資產質押融資品種全覆蓋。探索開展生態資產收益權轉讓融資引導林權、礦權、排污權等生態資產所有者或經營者以其持有的未來收益權作為融資標的物。

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健全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依法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加強對企業排污行為的監督檢查。健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暢通環保監督渠道。

第五章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提檔升級

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咸寧長江綜合門戶港(咸寧港)作為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頭號工程推進,統籌水、路、港、岸、產、城,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打造通江海新通道。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

第一節推進消費轉型升級

一、打造特色消費節點城市

動商旅文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文化消費、旅游消費、養生消費等具有特色的消費項目。加大文化街區建設,充分發掘各地特色資源,積極引入各種特色業態,大力發展溫泉養生、大嶺櫻花節、通城古瑤文化等歷史地域民俗文化旅游。打造一批文旅、康養等特色消費項目,建設特色消費節點城市。持續改善居住品質,推動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

二、培育新型消費

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鼓勵企業探索新模式、發展新業態,促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商品和服務消費互動融合、流通和生產對接融合。加快電商向農村延伸,推動本地農特產品產銷一體化,激發農村消費潛力。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持續擴大節假日消費。支持具有發展潛力的特色街區延長消費時間,發展“小店經濟”,繁榮發展夜經濟。拓展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內銷渠道,幫助外貿企業對接國內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電商平臺,促進供需對接。優化消費環境,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引導全社會形成良好消費觀。

三、發展特色品牌消費

深入推進“咸寧優品”工程,開展“四進”活動。持續推動“中華老字號”“湖北老字號”發展。加強自主品牌培育。培育農產品品牌,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推動品牌消費、品質消費進鄉村。

第二節持續擴大有效投資

一、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

增強投資后勁,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謀劃實施一批立市立縣重大項目,打牢高質量發展底盤。加大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教育、應急保障、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投資力度。擴大戰略性產業投資。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推進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防洪減災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項目,開展“技改提能、制造煥新”三年行動,支持“零增地”“進區入園”等新技改。加強項目謀劃儲備,不斷優化“十四五”項目庫,形成開工建設一批、提速推進一批、竣工投用一批、策劃儲備一批的滾動推進機制,確保“十四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左右

二、創新項目投融資機制

加強項目要素保障,用足用好土地、資金、能耗、環境等要素保障支持政策,做實項目前期工作,推動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達效。加大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資源環境、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投融資運營機制、權屬交易機制、價格形成機制等改革創新力度。推動政府投資加快向投融資轉變,提高政府資金使用效率。加強政府投資管理,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三、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

提升招商引資質效。突出招大引強,圍繞主導產業,積極參加進博會、廈洽會等國家級經貿洽談活動,深耕武漢和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渝等重點區域,推進“一轉一”“一加一”“一引一”招商,持續拓展網絡招商,強化市場化招商,創新開展“定向招商”、“專用環境”招商,實行招商引資服務外包。力爭“十四五”期間招引投資億元以上項目累計超過500個,其中“500強”或者行業龍頭企業20個。構建全員招商格局,建立全市統籌、全域共享的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探索項目流轉和經濟指標分成機制,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和分類考核體系

第三節 ?深化全方位區域合作

一、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合作

加快與江西、湖南毗鄰地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城鄉發展統籌、生態文明共建、公共服務共享開放平臺共建共用,與岳陽、九江共同打造“中三角”合作示范區。組織開展紅色旅游、名勝古跡游和三省風情游,打造多類型的旅游組團和精品路線,探索三地旅游“一票通”。以湘鄂贛邊貿組織為核心,積極培育、引入和發展各個領域的商貿組織;舉辦經濟貿易洽談會、展銷會,推介咸岳九各地的名特優產品;支持打造通城平江、修水次區域合作示范區。加強幕阜山區植被保護、水資源保護和綜合治理以及大氣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幕阜山生態綠心。

二、融入長江經濟帶大戰略

加強與長三角開展深度合作,支持通城對接上海進博會機制化、常態化。實施山川協作工程,推動通城縣、通山縣等省內欠發達縣與赤壁市等省內相對發達縣(市)結對開展產業協作,增強欠發達縣“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加強沿江地區合作,促進產業配套與協作,推進旅游、物流等產業合作,形成統一大市場,共同做好長江中上游腹地開發大文章。

三、拓展與國內其他地區合作

加強與京津冀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合作,開辟更廣闊發展空間。利用云南醫療隊援助咸寧結下的濃厚友情,將合作范圍從醫療、旅游擴大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更多領域。利用湖北援疆援藏機制,加強與新疆、西藏合作。積極吸引港澳臺僑資金、人才、技術,密切經貿往來,加強文化交流。切實維護好港澳臺僑商在咸寧的合法權益。加強與國內友好城市合作共建,建設咸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窗口。

高水平對外開放

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提高經濟外向度。復制推廣湖北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加大開放型經濟發展。

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開展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產業等領域合作。積極參與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跨國聯合申報,打造萬里茶道源頭城市“咸寧品牌”。堅持承辦國際茶產業發展大會主動參與國際茶產業會展。

引進培育一批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加快湖北省外貿綜合服務中心咸寧分中心建設,實全市外貿綜合服務全覆蓋。實施外貿新業態發展工程,爭創國家進口貿易示范區。依托傳統產業優勢,千方百計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不斷壯大外貿主體,形成一批外貿優勢產業集群。

瞄準國內一線城市,建設咸寧外埠窗口,推動咸寧特色優質產品“走出去”。積極利用外資,堅持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持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深化與國際友好城市合作。

第六章全面深化改革,增強經濟活力

發揮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性作用,積極探索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對全國、全省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改革,推進特色改革,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第一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以市場評價為第一原則,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現“非禁即入”。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跨省通辦”,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大力推行代辦制,促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立健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推動“一網通管”。堅持領導干部常態化聯系服務企業、通報銀行貸存比、民營企業座談會等制度,健全完善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弘揚契約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嚴肅處理損害營商環境行為,當好“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建立營商環境問題投訴聯動處理機制。力促咸寧營商環境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擦亮“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品牌,建設“信用咸寧”。建成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管理體系。深入推進咸寧市社會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將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等掌握的特定行為信息納入公共信用信息歸集,推動信用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數據共享。規范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公開范圍和程序,維護信用信息安全和信息主體權益。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創新事前、事中、事后環節信用監管。建立健全信用承諾制度,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規范開展和綜合運用信用評價,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依法依規開展聯合獎懲,確保過懲相當;建立健全信用修復、異議處理機制。推進信用惠企惠民應用。發展信用經濟“信易貸”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的獲貸面和滿意度;深化行政、社會、市場領域的“信易+”場景應用,提升社會公眾的信用獲得感。

第二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實施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和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啟動市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推進市屬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轉型升級,開展市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提高國有企業黨的建設質量,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支持民營企業深耕主業,創一流品牌,建百年企業。鼓勵支持重點民營企業上市、兼并重組、抱團發展,形成規模效應。堅決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創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平公正公開參與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弘揚企業家精神,培育企業家文化,建強企業家隊伍。

第三節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堅持市場和政府“兩手”協同,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暢通要素流通渠道。加強要素市場建設,完善政府調節監管,規范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推動要素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加強土地集約化利用和精細化管理。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促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服務鄉村振興,推進跨縣(市、區)流轉使用。建立數據要素市場培育機制。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

第四節加快財稅金融體制改革

合理劃分市以下政府事權、財權和支出責任。深化預算管理體制改革,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深化財政績效管理改革,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深化財政監督體系改革,健全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深化政府債務管理改革,強化財政風險管控。堅決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培植壯大地方財源,優化稅收結構,提高稅收質量。

強化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功能,持續推進縣域金融工程,鼓勵開發普惠性金融產品,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規模。推動三贏興電子、平安電工、海威復合材料等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在主板上市。建立重大項目“白名單”制度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推進綠色信貸與國家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專項相結合,優先支持綠色發展項目,探索開展綠色項目評級。探索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金融工具的運用,鼓勵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

第五節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搞私有化,堅持農地農用、防止非農化,堅持保障農民土地權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條件。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開展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運行機制。完成集體林權確權頒證工作。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統籌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農業水價、農業保險、糧食收儲、農墾、供銷合作社等改革。健全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和運行機制。

整治鄉村閑置校舍、廠房、廢棄地等。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進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引導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向農業農村聚集。

加快編制村莊土地利用規劃。完善農業用地政策,積極支持農產品冷鏈、初加工、休閑采摘、倉儲等設施建設。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探索對資源匱乏鄉鎮補充耕地實行統籌。

第七章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促進城鄉一體化

以主體功能區為指引,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為目標,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強化城鄉規劃管控,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城鄉和諧共生。

第一節完善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

加快構建“中心城區—縣城—中心集鎮”三級城鎮體系,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的引領作用,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

一、做大做強咸寧主城區

實施“一主四副”空間布局?!耙恢鳌睘橄虒幹鞒?,以綜合服務、生態居住、旅游度假、休閑養生功能為主?!八母薄睘殍魃胶?/span>大健康產業示范區、官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向陽湖國家文創產業聚集區、橫溝科學城,打造成高端集聚、特色引領的城市發展引擎。推進斧頭湖、西涼湖/雙龍山、孝子山等形成的藍綠生態環建設,強化生態文化城鎮軸、生態健康發展軸、武咸產業鏈接軸的帶動引領作用。

優化調整城市功能布局和分區,內增功能、外變形象。統籌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注重城市設計,加強建筑高度、城市天際線等管控,打造重點片區、主要街道、濱水岸線、城市廣場等功能節點。創新開發方式,規范開發秩序,提高開發效率。依據主體功能定位優化空間布局,增強城市發展韌性,打造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彰顯、充滿發展活力的新型城市。

二、完善縣級區域城鎮空間布局

嘉魚縣“一主、二副、三支撐”空間布局。“一主”為縣域主城區——以魚岳鎮、新街鎮、官橋鎮為中心區,協調區域整體規劃發展,三者融合發展;“兩副”為縣域副中心區——以潘家灣鎮、高鐵嶺鎮為城鎮副中心區,配合主城區發展規劃,共建縣域副中心城區。“三支撐”為縣域協同發展區——以簰洲灣鎮、渡普鎮、陸溪鎮為縣域衛星城,培育發展特色產業,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赤壁市“兩心兩軸四片”空間布局。“兩心”包括主城核心區和臨江發展區;“兩軸”為東西向交通發展軸和南北向垂江發展軸;“四片”包括圍繞主城核心區的中心城鎮密集發展片,東北部對接武漢城市圈的特色農業集約發展片,西南部依托三國文化和茶文化的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片,東南部依托陸水湖和幕阜山脈的生態保育發展片。

通城縣“一兩城三帶”空間布局。一心:以雋水城區為中心,打造生態宜居宜業新型城市。兩城:以藥姑山(大坪鄉)為核心,高點規劃、科學布局藥姑山中醫藥產業園、中醫藥大市場、中醫藥科研所、總部大樓、藥膳小鎮,打造一座產城一體、產城共建的中醫藥產業新城;以麥市列入全國重點鎮為機遇,充分發揮邊貿產業優勢,加快推進邊貿大市場、黃龍山風景區等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打造一座融生態旅游、商貿流通于一體的邊貿旅游新城?!叭龓А?以106國道、353國道、362省道沿線為重點,建設城鄉空間梯次布局、特色鮮明、獨具風格的新型村鎮格局。

崇陽縣一圈一核兩帶兩區空間布局。一圈:“1+6”城鎮發展圈,以中心城區為中心,打造城鎮發展圈,統籌桂花泉鎮、石城鎮、青山鎮、銅鐘鄉、白霓鎮、路口鎮組團共同發展,形成以天城鎮為中心的城鎮組群。一核:以天城鎮為核心,建設中心城區,帶動引領城鎮融合發展,促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兩帶:以國道106沿線的為現代糧食主產農業帶;以旅游公路發展銅鐘鄉、金塘鎮、高枧鄉幕阜山綠色旅游生態長廊帶。兩區:以沙坪鎮為中心,形成以沙坪鎮和石城鎮、青山鎮、銅鐘鄉為主的中藥材集中種植區;以桂花泉鎮為中心、發展桂花林場雷竹集中種植加工區。

通山縣“一城一帶、三線兩圈”布局。“一城”是將中心城區打造為宜居宜業宜游的旅游新城區;“一帶”是將南林—大路—經濟開發區(一區兩園:開發區,大盤垅工業園、南林雙創產業園)打造成為最具經濟活力的工業走廊;“三線”是沿咸九高速、杭瑞高速、106國道建設美麗鄉村,打造幸福生態旅游風景線;“兩圈”是重點圍繞環九宮山、富水湖打造兩大生態旅游圈。

三、推進小城鎮健康發展

全面推進擦亮小城鎮行動,實施規劃引領、環境衛生、經營秩序、交通秩序、公共服務、鄉容鎮貌六大提升行動,抓好交通、環保、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鎮區公用服務功能,建設潔、綠、亮、美”小城鎮,吸引鄉村人口就地城鎮化。

做強重點鎮。依托交通、區位、資源優勢,引導村鎮二、三產業向重點鎮集聚,形成集約發展優勢,促進資源集約利用。強化重點城鎮產業支撐,推進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發展,打造縣域經濟增長極。

做優特色(小)充分發揮特色鎮資源稟賦優勢,完善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功能,發展特色產業和特色園區,彰顯地方產業特色和文化底蘊、引領區域經濟發展,打造富有鄂南風格的特色()城。

提升一般。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鎮居住功能和服務功能發揮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

第二節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一、推進彩色城市建設

加強城市色彩規劃,確定城市建筑主色調,推動城市綠化向彩化轉變,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建設彩色城市。按公園體系、中國桂花城理念進行整體設計,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強調季相色彩變化,推進彩色林帶建設,營造五彩斑斕的園林綠化景觀,塑造地域性城市風貌特色。加強政府示范引導,吸引市場和社會參與,調動沿街單位、小區及市民參與彩化和立體綠化,在住宅小區、商業綜合體、公共區域見縫插綠、見縫添彩,營造繽紛多彩的街區氛圍。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按照“實施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統籌安排老舊小區改造時序,建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庫,合理確定年度改造任務。原則上建成于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符合條件的納入年度改造計劃,實現老舊小區應改盡改。到2025年,全市列入改造范圍、條件成熟的老舊小區基本改造完成,小區水電路氣、養老托幼、消防救援、文體娛樂、投遞配送等配套設施完善,建立物業管理長效機制,實現人居環境“整潔、舒適、安全、美麗”的目標。

、完善市政公用基礎設施

優化城市道路交通。推進城市道路、橋梁隧道、快速路、公共停車場等項目建設,完善城市公交系統。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和維護,確保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道路完好率95%以上,背街小巷道路完好率不低于90%。堅持做好城市橋梁的日常巡檢、養護等工作,橋梁設施安全無事故率達100%。完善城市功能照明,消滅無燈區。

提升城市供水供氣能力。加快推進城市供水廠擴建改造、老舊供水供氣管網改造、備用水源地、城市燃氣儲氣調峰設施等建設。到2025年,全市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分別達到99%和98%以上,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下。

規范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體系。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新建道路同步建設綜合管廊,推進各類管線納入綜合管廊,減少主要街道蜘蛛網式架空線,提升城市地面景觀。管廊覆蓋區域不得新建管線。實行管廊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收費機制。

、加強城市排水、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補齊城市排水防澇短板。統籌實施城市排水管網、排水泵站、調蓄設施、易澇點整治等一批重點項目,優化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創建國家海綿城市,實施城市內澇治理三年行動方案。

補齊污水收集處理短板。加強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統籌推進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補水活水、長效治理。市本級建成區基本無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縣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完成率達到60%以上。推進城鎮污水處理、配套管網、雨污分流改造、污泥處理處置等項目建設。全市縣以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100%。

、推進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建立分類投放監督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推動居民習慣養成加強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建設,建設一批兼具壓縮脫水、分類儲存功能的環保型分類轉運站,嚴格按要求對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實施分類收運,嚴禁混裝混運。2025年初步建成與公園城市相適應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

加強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和處置設施建設,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置短板。謀劃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廚余(餐廚)垃圾集中資源化處理、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利用、大件垃圾拆解處理、老舊填埋場生態修復等重點項目,推進固體廢物靜脈產業園建設。

、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

堅持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強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健全精細化、常態化、智能化、人性化管理機制,著力在精治、法治、共治、善治上下功夫,完善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推動城市管理從外延擴張邁向內涵品質提升。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城市綜合管理,推進城管重心下移,持續開展城市管理月度綜合評價;加快城市綜合管理立法,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加強城管隊伍建設,深入開展城市管理專項執法和實施規范化管理,加大“兩違”建筑依法拆除力度。完善數字城管,發揮城市管理智慧中心平臺作用。推進城市管理作業市場化改革,提升城市管理、運行、服務和保障水平,促進城市“顏值”和“價值”不斷提升。持續常態化開展“萬人潔城”“全民洗城”等活動,實施“街長制、片長制、路長制”,構建網格化管理體系,建立全員、全域、全時參與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讓“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深入人心。

專欄23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1.優化城市微循環道路。分年度推進城市微循環道路建設改造,實施咸寧市主城區微循環新建工程、咸寧市城市主次干道新建改造工程、咸寧市外環快速路新建工程、咸寧市內環交通示范路改造示范工程、公園慢行系統新建工程。

2.推進城市主次干道建設。加快107國道改擴建、咸寧大道西延等主次干道建設,完善官埠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向陽湖新城路網建設,實施嘉魚縣三湖連江大道延伸段、嘉魚大道改造、赤壁市南環大橋、赤壁市生態新城路網、陸水湖庫區移民公路及隧道、通城大道改擴建、通城縣銀城西路道路改造、崇陽縣城區道路升級改造、崇陽縣電力大道東延、通山大道建設、通山縣工業大道升級改造等工程項目

3.建設一批城市停車場項目。推進咸寧高新區停車場、咸安商貿物流區停車場、嘉魚縣停車場、赤壁市貨車停車場、赤壁市城區公共區域配套停車場、崇陽縣城區公共停車場建設,配套建設充電樁。

4.加快城市供水供氣設施建設。實施咸寧市城區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官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新建供水管網、王英水庫引水工程二期、長江引水工程輸水管線改造等供水能力提升工程,施全域供水一體化工程,加快赤壁長江取水工程建設。

5.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加快咸寧市城區黑臭水體治理系統性優化,實施咸寧市城區排水防澇能力提升工程,優先支持納入全省縣城排水設施分批建設方案的城市,分步實施縣城排水設施項目建設,城市易澇點基本整治到位

6.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項目。實施咸寧大道東片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咸寧市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高新區污水處理廠擴建項目,基本實現縣(市、區)污水管網覆蓋。

7.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實施咸寧市靜脈產業園資源循環利用項目,統籌實施縣(市、區)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建設及建筑廢棄物回收再利用項目。

第三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穩步推動扶貧工作從超常舉措向常態幫扶轉變,通城、通山、崇陽等脫貧縣,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有效銜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在規劃、政策、產業、組織和人才等方面政策,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突出扶志、扶智、扶制()、扶治()、扶支()“五扶”并舉,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民增收致富。加強返貧致貧監測,建立健全防返貧保障機制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確保持續發揮效益。抓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強化減貧發展支撐。

二、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提升鄉鎮發展承載力和包容性,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強化城鄉規劃管控,保護傳統村落、民族特色村寨和鄉村風貌,提高傳統歷史村居利用率。以南林石門村、天城茅井村、慈口大竹村、大畈長灘村、通羊泉港村、塘湖望湖村等村莊為示范點,推廣鄂南民居風格圖集,提高農房建設質量,帶動城鄉住宅風貌的全面改造。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五年推進規劃,開展“百村引領、千村共進”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制定美麗鄉村示范村、整治村建設標準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連線連片建設美麗鄉村。提檔升級鄉村水、電、路、訊、網、物流等基礎設施,完善長效管護機制。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升工程,力爭打造一批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品牌亮點。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兩網融合”發展,打造垃圾分類新模式。持續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農村飲水安全重大生態工程。

第四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一、加快城鄉融合建設步伐

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特色產業、生態環保一體化,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支持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農民持續增收機制等關鍵領域先行先試,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鞏固村村通客車成果,實現縣鄉村(戶)道路聯通、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加快城鄉高速寬帶網絡建設,加強城鄉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規劃、建設和聯網應用,統一技術規范、基礎數據和數據開放標準。

二、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機制

實施均等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將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市、縣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扎實推進醫改和分級診療工作,構建市、縣、鄉(社區)一體的緊密型醫聯體,持續推進“五化”村衛生室“四化”鄉鎮衛生院創建工作。推行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式管理模式,建立城鄉居民評價與反饋機制。構建城鄉均等的就業服務體系。

第八章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改善咸寧硬環境

堅持適度超前、突出優勢、補齊短板,加快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積極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協同高效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更好發揮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第一節??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一、完善交通骨架網絡

按照運輸通道高效化、集約化原則,構建以主城區為中心,“三橫兩縱”的公鐵水立體綜合運輸大通道,形成對外東聯西通、南接北達,對內循環暢通、快速聯系的路網結構,補齊咸寧航空事業發展短板,打造區域性立體綜合交通樞紐節點。

專欄24 ?咸寧“三橫兩縱”立體綜合運輸大通道

武漢—嘉魚—赤壁(橫一)。公路:武深高速、簰洲灣長江大橋及接線、沿江公路;水運:長江航運通道。

武漢—咸安—赤壁(橫二)。鐵路:京廣鐵路、武廣高鐵、武咸城際鐵路;公路:京港澳高速、G107、武咸快速通道。

南昌—通城—岳陽(橫三)。鐵路:常岳昌鐵路;公路:杭瑞高速、通修高速、G106、G353。

崇陽—赤壁—仙桃—監利(縱一)。公路:赤壁長江大橋、赤壁長江大橋東延段高速公路;水運:陸水航道。

嘉魚—咸安—通山(縱二)。鐵路:武咸昌鐵路;公路:蘄嘉高速、咸通高速、咸九高速、嘉魚長江大橋、G351。

二、全力推進鐵路建設

加快推進武漢—咸寧—南昌高鐵、鐵路貨場及通港鐵路工程、常岳昌鐵路、咸宜吉高鐵、超級高鐵實驗段等項目建設,謀劃推進咸寧城際—岳陽城際鐵路、咸寧—黃石鐵路、蒲圻鐵路貨場搬遷項目。對接規劃武漢地鐵15號線延伸項目。強化至武漢的“多快多軌”復合交通走廊建設,構建“1小時通勤圈”,促進公鐵水多式聯運,降低物流成本。

三、增密、提質國省干線公路

加密以高速公路為骨干的運輸大通道。重點推進武漢都市區環線高速(簰洲灣長江大橋)、赤壁長江大橋東延段、咸寧城區南外環高速等建設項目。加強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與城市主干道的銜接增設杭瑞高速慈口鄉烏巖、京港澳高速中伙鋪、武深高速公路羊樓洞等互通項目。強化幕阜山片區對外大通道推進咸寧至九江高速公路、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嘉魚至崇陽高速公路建設。

加強國省道網擴容提質。穩妥推進國省道城鎮過境段改造,重點實施G107咸安繞城段、G106通城境改擴建、G353通城境改擴建、G107赤壁城區段外遷等工程,構建城區繞城環線,分離過境交通,提升過境段道路服務水平。繼續加大對國道低于二級公路標準路段建設,重點實施G106塘下至李渡至九宮山段公路升級改造、G106通山城區(塘下)至崇陽界段續建工程,提升國道通行能力。加強縣際區域低等級路段升級改造,重點實施S208、S209、S246、S319、S356等省道改擴建項目提高普通省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實現省道網基本貫通。加大養護資金投入,統籌安排干線公路大中修工程,“有路必管,有管必養”,逐步消除普通國省道次差路段。

補齊農村公路補短。重點提升縣城連接鄉鎮、鄉鎮之間以及鄉村主要旅游景區的重要縣道技術等級,提高鄉鎮通達率,實現鄉鎮至少雙通道出入。因地制宜推進窄路基路面公路加寬改造,繼續推進具備條件的較大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市創建,建成一批“美麗農村路”。實施普通橋梁“三年消危行動”。

、全面補齊水運交通短板

建設黃金航道,大力發展長江航運,挖掘內河航道運輸潛能,形成以長江為依托,以陸水、金水、富水航道為骨干的“一江三水”航道網。加快推進嘉魚港、赤壁港等長江干流港區建設,開展陸水河航道和淦水疏浚工程,實現境內主要支流航道與長江干流間500噸級以上的船舶直達運輸的內河航道體系。完善港航基礎設施,開展陸水河車埠綜合碼頭、簰洲灣港區、嘉魚港砂石集并中心、陸水河港點作業區等港口設施新建與升級工程。

、優化運輸組織方式

合理布局聯運通道和網絡,完善公鐵水聯運等相關標準、制度。以港口為核心,加快“鐵水公管”通道建設,延伸港區輻射范圍。大力推行公鐵水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無車承運人等先進運輸組織方式,構建現代物流體系。

第二節??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除險保安、排灌結合、生態改善、功能提升原則,系統謀劃實施沿江平原區水網連通工程、幕阜山水功能提升工程一批骨干性、基礎性重大水利工程。堅持流域性系統治理,完善防抗旱水利設施,補齊水利工程短板,實施斧頭湖、淦河等重點河湖清淤,增強江河湖庫、蓄滯洪區等區域防洪防汛能力。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實施通山縣黃荊口水庫、崇陽縣木三李水庫、通城縣鷹咀巖水庫、赤壁長江取水等水源工程,完善城鄉供水保障體系。全面實施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提高農田水利建設標準。兼顧水利基礎設施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做好“水”文章,發展水面經濟,建設一批水利風景區。推進智慧水利建設,構建覆蓋江河湖庫和水利工程的一體化感知、共享和決策系統。

專欄25 ?咸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

1、長江干流治理工程:三峽后續工作長江中下游影響處理咸寧河道整治工程,嘉魚縣簰洲灣堤除險加固工程。

2、病險水庫整治工程:咸安區四門樓水庫、通城縣云溪水庫、崇陽縣香山水庫等中型水庫以及一批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3、骨干河湖治理工程:淦河、陸水、富水等骨干河流治理工程;斧頭湖、西涼湖、黃蓋湖等湖泊綜合治理。

4、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程:高橋河、雋水河、通山河、高堤河、宋家河、汀泗河、赤馬港等重點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5、重點山洪溝治理: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對重點山洪溝實施防洪治理。

6、重點水源工程:新建通山縣黃荊口水庫崇陽縣木三李水庫、通城縣鷹咀巖水庫等工程,配套新建供水管網。

7、城鄉飲水提檔升級:咸寧市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

8、灌區現代化改造:重點推進三湖連江、陸水等2座大型灌區以及青山、雙黃、百丈潭、東沖等4座重點中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及現代化改造。

第三節??增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

落實能源安全戰略,加強骨干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500千伏變電站為電源支撐點,220千伏變電站為骨架,110千伏電網為主、35千伏電網為輔的網架結構。完善城市中壓配電網網絡結構,提高互供轉帶能力。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和擴容升級。加快新能源充/換電站建設,同步開展配電自動化建設,實現中低壓配電網一、二次協調發展。鼓勵新能源開發利用。優化油氣煤炭儲備銷售體系建設,實施南三縣天然氣長輸管道、氣化鄉鎮等工程。加快推進華潤蒲圻電廠三期項目建設。構建能源生產、輸送、使用、儲能協調互補的智慧能源系統。協調布局市區新能源充電樁網絡。

專欄26 ?咸寧能源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電網建設。咸寧赤壁500千伏輸變電工程、220千伏銅鐘輸變電工程和110千伏主網工程建設;10千伏及以下城鄉配電網升級改造工程;陸水循環產業園區變電站和電源線外工程;新建220千伏變電站1座,擴建1座,增容1座,新增容量220千伏容量45萬千伏安,線路長度約159公里;新建110千伏變電站8座,擴建增容2座,改造4座,新增容量44萬千伏安,線路長度約258公里。

油氣設施。咸寧市南三縣天然氣長輸管線工程,國家管網(原中石化)儀征—長嶺原油管道復線工程(咸寧段),川氣東送二線(湖北咸寧段),中石化徐家灣油庫遷建項目(與水鐵聯運項目及咸寧貨場搬遷一并規劃),中石化潘家灣油庫遷建項目,中石油天然氣嘉魚縣簰洲灣港水上LNG接收和加注項目,通城LNG儲氣調峰設施,赤壁市華潤LNG儲備調峰站,中鐵加侖咸寧200萬噸LNG調峰儲備庫。

第四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一、優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

建設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加快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推進數字技術和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全面融合,實施傳統基礎設施信息化升級改造,推進5G在智慧市政、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旅游等領域深度應用,打造全省5G商用試點先行區。全市建成3500個以上5G基站,咸寧市主城區5G網絡覆蓋率達到100%,縣級城區室外覆蓋率不低于80%,鄉鎮鎮區、重要風景區及發達行政村5G網絡優覆蓋。

專欄27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

全市5G宏基站、微基站建設項目,咸寧市城域傳送網線路擴容工程項目,咸寧市大數據能力平臺項目,咸寧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項目,咸寧高新區智慧園區建設項目,區塊鏈技術應用與推廣項目,咸安大數據中心項目。

二、強化布局創新基礎設施

布局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湖北省智能機電產業技術研究院,推進科技創新、科研孵化載體建設,推動創新動力、創業活力、創造實力充分涌動,構建新技術創新發展的堅實底座。提升創新平臺發展水平,實施科技企業創業與培育工程,推動創業孵化平臺提檔升級。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和國家級省級學會開展產學研合作,提升在孵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創業孵化質量。統籌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到2025年,力爭新建1個國家級、30個省級創新平臺,規上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超過50%

三、改造提升融合基礎設施

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信息設施網絡在交通、市政、能源、水利、生態等領域應用,加快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圍繞汽車及零部件、食品飲料、紡織服裝、新材料、智能裝備等重點行業,建設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咸寧綜合門戶5G建設和應用,打造智能引導、精確停車、集裝箱自動裝卸的智能化無人碼頭,推進智能物聯等新技術與港口業態深度融合。

專欄28 ?咸寧市智慧城市建設重點項目

咸寧數字校園建設項目,咸寧市智慧電網項目,咸寧市數字檔案館項目,咸寧市智慧物流項目,咸寧市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咸寧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項目,咸寧市應急管理局應急云廣播+高空瞭望防災減災系統項目,咸寧市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和城市安全運行監測預警系統項目,咸寧市應急無人機巡邏系統建設項目,咸寧市城市綜合管理指揮服務平臺,嘉魚縣城市智慧停車系統建設項目,赤壁創新聚集區創新創業平臺,湖北省科學技術交易市場(赤壁)分市場,咸寧高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區項目,新能源太陽能純電動車和太陽能混合充電站項目,通城縣電商平臺縣域智慧化生活物資配送保障中心建設項目。

第九章促進文化繁榮興盛,提升咸寧軟實力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努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和城市美譽度。

第一節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強宣傳思想文化、民族宗教、教育等重點領域和互聯網陣地管理。持續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提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水平。全面推進文明創建工程,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倡導《咸寧市民公約》和“咸寧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質“雙提升”。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建設,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基層思想文化陣地。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持續開展“南鄂楷模”評選,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增進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講好咸寧改革發展故事。

第二節保護傳承地方特色文化

一、繼承和發揚紅色革命文化

加強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加大紅色遺址的普查、重建、擴建、管理、維護力度和資金投入,加強革命領導人故居、著名烈士墓、重大事件遺址紀念館等建設與保護,建設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鄂南秋收暴動、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等重要歷史事件為主線,以彭德懷、羅榮桓、何功偉、錢瑛、錢亦石等在咸寧生活戰斗革命老前輩故事為基礎,挖掘、整理、講好具有咸寧特色的紅色故事,制作一批紅色革命微電影。

專欄29 ?愛國主義教育基

咸安。汀泗橋北伐戰役遺址,錢亦石故居,何功偉烈士故居,三一八慘案叢葬坑。

嘉魚。陸水村烈士陵園,簰洲灣“九八”抗洪烈士陵園。

赤壁。金峰山革命遺址,羊樓洞142革命烈士墓群,赤壁市烈士公園,望夫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蓮花塘鄂南秋收暴動會議舊址。

通城。中共通城縣蘇維埃舊址,天岳關抗日陣亡將士紀念亭,通城秋收暴動紀念館,八百壯士紀念館及文化公園。

崇陽。陳壽昌烈士陵園、蘇維埃政府舊址、仙坪紅軍醫院。

通山。王明璠大夫第通山秋收暴動指揮部舊址,圣廟紅三軍團司令部舊址,冷水坪鄂東南道委舊址。

二、發掘和弘揚地方特色文化

傳承咸寧茶文化。以茶興旅,以旅促茶,拓展茶產業發展空間。加快推進具有百年傳承的“川”字磚茶的生產,擦亮“萬里茶道”源頭歷史文化品牌,推進羊樓洞磚茶國家級非遺項目活態傳承和產業化發展,推動茶產業、茶文化和茶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級文旅融合新亮點。實施“青磚茶”品牌建設示范工程,加強品牌宣傳力度。

做優咸寧特色文化。做強做優溫泉康養產業,彰顯溫泉文化底蘊。深度挖掘三國文化內涵,繼續加強赤壁三國等遺址保護和開發。加強向陽湖文化名人史料、干校遺跡的收集、整理和修復工作。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實現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展新一輪非遺資源普查,實施瀕危項目和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挖掘打造咸寧“桂月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強非遺生產性保護項目展覽、展示、傳習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產品轉化和市場開發。

第三節提升文化事業發展水平

一、豐富公共文化供給

推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蓬勃發展。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創作一批文藝精品。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壯大主流媒體,深入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打造新型文化傳播平臺矩陣。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常態化開展“戲曲進校園”、全民閱讀、紅色文藝輕騎兵等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建設,實施智慧廣電工程。

二、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

建設重點文化體育工程,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以縣區文化設施為基礎,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推進基層“四館三場兩中心”建設,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絡。加快市博物館提檔升級,推進縣(市、區)博物館及專業(行業、企業)博物館建設,指導民辦博物館發展。建設數字檔案館,發展檔案事業。規劃建設一批文化和旅游基本公共設施,拓展“香城書房”等新型文化空間。加強公共文化設施的資源整合、互聯互通,采取新建、改建、擴建、合建、租賃、綜合利用等多種方式,形成場館服務、流動服務、網絡服務、數字服務等相互結合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索文旅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在具有旅游基礎的鄉村,開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的“鄉村文旅中心”融合試點。

專欄30 ?重大文化體育事業項目

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云圖文化資源交易所、咸安區文體中心、通城縣銀山文化藝術中心。

咸寧重大體育項目建設。市生態體育中心、高新區全民健身中心、孝子山體育公園、咸寧市體育運動學校、嘉魚縣戶外運動公共服務中心,通城體育公園。

三、提高全民體育素質

推廣群眾體育運動。鼓勵發展自行車、汽車自駕等山地項目和游泳、龍舟、賽艇、皮艇比賽等水上項目。推動健身跑、跆拳道、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發展。在新一屆省運會周期初期、全運會周期備戰期,實行合理定位與差異化發展戰略,揚長避短地選擇錯位發展道路,優先發展武術、攀巖、門球、棋類等小眾體育項目。推進校園足球和社會足球發展。創新足球管理模式。培育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立小學、初中、高中三級聯賽機制。

第四節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大力實施文化企業培育工程、文藝精品創作工程、產業基地建設工程、文化科技轉化工程、文化品牌塑造工程、文化市場促進工程“六大工程”,加快發展新型文化產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出版發行、影視制作、工藝美術、印刷、廣告服務、文化娛樂等產業轉型升級,鼓勵演出、娛樂、藝術品展覽等業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加速發展數字出版、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等新興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推進崇陽提琴戲、通山木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產品轉化和市場開發,打造一批本土文藝工藝領軍企業。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領域創新創業,重點扶持10家左右優勢行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細分領域“隱性冠軍”“小巨人”。新增500家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市場主體。持續打造“咸寧有禮”“咸寶小寧”系列文創產品,推進向陽湖文創產業聚集區建設。

第十章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增強群眾幸福

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和質量,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第一節提高群眾收入水平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深化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鞏固績效工資實施成效。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再次分配的調節力度,提高精準性。鼓勵發展民間慈善組織,鼓勵咸寧企業投身慈善事業。

第二節落實就業優先政策

一、更大力度保就業

全面提高就業能力。做好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改善進城務工農民就業條件,消除就業歧視,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逐步融入城市,鼓勵就地就近就業,支持返鄉創業。健全對就業困難人員的援助制度,完善各項就業援助政策,形成援助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就業的長效機制。大力支持個體經營、非全日制以及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加強靈活就業服務,落實靈活就業保障等政策。“十四五”時期,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8萬人。

二、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

推動技能培訓與勞動力就業需求、崗位需求相適應,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充分發揮職業院校教育資源優勢,促進職業培訓“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創新“統籌管理、內容多元、分類實施”培訓模式。結合咸寧產業發展需要,緊貼技能人才緊缺產業和工種,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加強省級集訓基地、康養高級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等建設,加大新產業、新職業、新技能培訓力度

三、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功能

建立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和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堅決消減就業歧視,加大欠薪案件查處力度,規范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加快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推進面向各類用人單位的公共就業服務向全過程發展,建立援企穩崗“直通車”服務制度,落實免、減、緩、返、延、補等優惠政策,協調化解企業勞資矛盾和勞動力爭議糾紛,解決企業用工需求。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快鄂東南返鄉創業孵化基地等創業平臺建設。

專欄31 ?人力資源市場升級改造項目

升級改造市人社局公共就業服務中心招聘市場溫泉辦事處所屬社區人力資源市場。升級改造咸寧市公共就業服務網系統。

第三節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推動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二、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

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有計劃地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幼兒園。每個鄉鎮辦好1—2所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大村獨立建園、小村聯合辦園,完善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學前教育工程、托育工程做好幼兒園分類登記、分類管理、分類扶持工作。落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標準、管理辦法、扶持政策,逐年認定一批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支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擴大區域普惠性資源,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學率達到95%。

三、鞏固提升義務教育水平

統籌規劃城鄉學校布局,科學合理編制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加強城鎮學校和鄉村兩類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繼續增加學位,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實施咸寧市城區義務教育能力提升計劃和“大班額”消除計劃。全面推進集團化辦學。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就學保障。穩妥推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全覆蓋,改革隨遷子女就學機制。構建更為嚴密的控輟保學制度,完善義務教育學籍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統,建立學習困難學生個性化幫扶機制,防止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身體殘疾、父母外出務工等原因而失學。保護弱勢群體少年兒童入學。

專欄32 ?義務教育項目

通山縣教育現代化提升工程、崇陽縣智慧校園、咸寧市泉都學校、咸寧市銀桂學校、咸寧碧桂園溫泉城學校、長江(嘉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赤壁市慧晟實驗學校、赤壁市赤馬港汪家堡小學新建、通城縣慧晟國際教育城、嘉魚縣新城學校、嘉魚縣外國語學校改造項目。

四、推進高中教育協調多樣發展

新建、改擴建一批高中教育學校,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資源,確保普通高中學校消除大班額。推進普通高中分類辦學、選課走班和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科學修訂高中階段學??荚囌猩母锓桨?,組織好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加快推進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推進特色高中創建工作,支持高中多樣性發展。

五、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推進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加大基本建設和設施設備投入力度。支持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打造1-2個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成為創新創業型大學。支持建好咸寧職業教育(集團)學校,將湖北新產業技師學院納入高等教育系列。集中力量辦好縣市職教中心,支持崇陽通城職教城發展。支持建設民辦中職學校。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完善多層次師資培養培訓體系,“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到70%。

六、推進高等教育融通融合創新驅動發展

推進湖北科技學院申碩建設,規劃建設梓山湖校區。支持湖北健康職業學院特色發展。發揮咸寧區位、交通、生態、人文優勢,以武漢高校向周邊城市外遷(擴)以及教育部推進獨立學院轉設為契機,廣泛引進院校來咸寧辦學,推進“武漢南大學城”建設,提升武昌首義學院嘉魚校區、武漢東湖學院南校區建設水平。

七、推進特殊教育特惠發展

按照“相對集中、就近入學、多形式施教”的原則,統籌特殊教育學校布局,推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全覆蓋。建立殘疾兒童少年信息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殘疾兒童康復機構醫教結合為補充,全面推進融合教育。

八、建設新時代學習型社會

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提升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質量。推進學習型政黨建設。打造學習型企業,推進學習型社區建設。創建學習型家庭,培養良好家風、提升家庭文明和諧水平,引導孩子健康成長。辦好老年教育,探索老年遠程教育新模式。

九、提高教師隊伍綜合素質

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保障教師各項待遇。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第四節全面推進健康咸寧建設

一、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貫徹預防為主方針,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深化大健康理念,建立健康管理體系,實施影響群眾健康突出問題攻堅行動。加快“四體系一平臺”建設,提高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效率和應對處置能力。推進市疾控中心P2+實驗室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現有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按照平戰結合醫院建筑標準進行改建,各縣市分別對1-2處大型公共設施進行平戰兩用改造。組建由多學科組成的緊急醫學救援隊,及時組織防控技能培訓,強化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演練、評估。建設獨立運行的急救中心,每個社區、鄉鎮建立1個標準化急救站。

專欄33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重點項目

市本級咸寧市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咸寧市第二人民醫院(鄂南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一期、二期)、咸寧市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咸寧市醫療應急物資儲備庫、咸寧市婦幼保健院新區、咸寧市中醫醫院整體搬遷、咸寧市中醫醫院傳染病大樓、咸寧市中醫醫院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

咸安區。咸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傳染病大樓和120急救指揮中心新建、咸安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整體搬遷、咸安區中醫院發熱門診、咸安區13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門診等項目。

嘉魚縣。嘉魚縣疾控中心整體遷建、嘉魚縣急救中心、嘉魚縣人民醫院發熱門診嘉魚縣人民醫院傳染病區、嘉魚縣基層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等項目。

赤壁市。赤壁市中醫醫院整體搬遷、赤壁市公共衛生檢驗檢測中心和衛生應急指揮中心(物資儲備中心)、赤壁市人民醫院感染病區、赤壁市中醫醫院醫療救治綜合能力提升赤壁市第二人民醫院(蒲圻辦事處莼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赤壁市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門診等項目。

通城縣。通城縣傳染科大樓、通城縣中醫醫院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通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城縣婦幼保健院發熱門診、通城縣鄉鎮衛生院發熱門診等項目。

崇陽縣。崇陽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整體搬遷、崇陽縣傳染病防治醫院崇陽縣院前急救體系建設、崇陽縣中醫院發熱門診、崇陽縣鄉鎮衛生院發熱門診崇陽縣婦幼保健院整體搬遷、崇陽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整體搬遷項目。

通山縣。通山縣120急救體系、通山縣人民醫院P2實驗室、通山縣疾控中心能力提升通山縣人民醫院感染病區、通山縣醫共體發熱門診新改擴建通山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提升、通山縣婦幼保健院整體搬遷項目。

提高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能力。提高產前診斷水平和能力,建設規模適宜、配置合理的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逐步建成“1+N”托育服務體系,每個縣至少有一所示范性指導托育機構,建成一批依托社區、幼兒園的多形式托育機構。建設老年友善醫療機構,推進醫療機構全面落實老年人醫療服務優待政策,提供老年友善服務。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實現新增省級及以上臨床重點??撇簧儆?/span>15個。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以按病種支付為主的多元復合式支付方式。

完善慢性病和職業病的防控體系。普及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推進常見病慢性病線上問診平臺和慢病管理中心建設。加大青少年學生視力防控試點工作力度,加強學生肥胖等常見病防治。健全職業防治服務網絡和監管網絡,實現重點職業病監測縣級全覆蓋、醫用輻射防護監測市級全覆蓋。提升血吸蟲病、塵肺病、肺結核等疾病防控能力。到“十四五”期末,初步形成職業病監測、職業健康風險評估、醫用輻射防護監測體系。

二、大力推動醫療資源下沉

創新醫防協同機制,銜接醫療保障政策與公共衛生政策,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現街道、社區、小區衛生服務全覆蓋,基層就診率達到65%。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強縣域龍頭醫院建設,30%左右縣域醫院按照三級綜合醫院水平建設,探索建立縣域內農村區域醫療中心。強化鄉鎮衛生院??颇芰ㄔO,全部鄉鎮衛生院達到基本標準,20%的鄉鎮衛生院達到推薦標準。加快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推進村級衛生室和個人診所規范化建設,持續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計劃。提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簽約服務率達到60%以上。

三、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實施中醫醫院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建設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中醫經典病、中醫醫療技術中心、中醫治療室、中醫藥科研室等,打造中醫藥咸寧品牌。完善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國醫堂、配備中醫師。圍繞康復科、腦病科、治未病科、老年病科、心血管等社會需求較多的科室,通過引進和師承,培養一批優秀的中醫藥專科人才。聚焦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形成并推廣一批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中醫康復方案和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四、加快構建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

堅持互聯互通、業務協同的原則,全面建成統一權威的市級人口健康信息服務體系,持續推進市民健康信息服務應用工程。構建縱向貫通國家、省、市、縣、鄉鎮(街道)、社區(村),橫向鏈接相關部門和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的信息平臺。

專欄34 ?公共衛生信息化重點項目

咸寧市公共衛生重大疫情信息平臺建設項目。建立市縣一體化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接入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圍繞“提升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構建重大疫情信息平臺、便民惠民服務平臺。

咸安區公共衛生信息化項目。完善區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HIS、電子病歷、公共衛生、疾病防控、婦幼健康管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應用,建設醫共體決策支持系統和運營管理系統。

嘉魚縣醫供體信息化建設項目。以健康惠民為核心,以雙龍頭(2+9模式,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為醫共體雙中心、9家公立基層醫療機構)為依托,運用雙中心整合、共享、協同區域衛生、醫療資源,到2022年基本建成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縣級互聯網+全民健康信息平臺體系。

赤壁市健康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健康大數據中心、智慧醫療云等上聯咸寧市、下聯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村衛生室。

通城縣醫共體信息化建設。建設通城縣醫共體、重大疫情信息平臺、智慧醫療。

崇陽縣“互聯網+醫療健康”智慧醫療平臺。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智慧醫療平臺,配置公共衛生、智慧醫療、網絡安全等相關設施設備。

通山縣醫共體信息化建設??h域醫共體鄉鎮衛生院及村(社區)衛生室的信息化建設、重大公共衛生疫情平臺建設。

五、全面推進健康管理工作

推動健康素養提升行動。建立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構建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制定實施全民營養計劃,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加大控煙力度,全面實施公共場所室內禁煙,開展戒煙服務。加強心理健康專業人才培養,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推動社區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建設健康知識宣傳和科普基地。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力爭提高到30%,居民日均食鹽量降低15%,超重、肥胖人口增長速度明顯放緩,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降低到24%以下,心理衛生知識知曉率達到40%以上。

創新健康管理模式。健全以政府主管、專業機構直管、單位社區協管、家庭個人自管的管理體制。推進以健康人群保健服務、高危人群干預服務、疾病管理服務、康復療養服務、簽約服務為核心的健康管理工作機制。推進商業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機構合作。

開展健康城鎮、健康單位創建行動。加強衛生創建技術指導和監管,鞏固擴大衛生城鎮建設成果。實現省級衛生城市(縣城)全覆蓋,國家衛生城市(縣城)達到50%以上,國家衛生鄉鎮力爭達到30%。廣泛開展健康社區、健康機關、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醫院、健康家庭等健康單位建設。

第五節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一、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和政策體系

推進全民參保,穩步提高擴面質量和保障水平。規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行企業年金制度,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制度。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高質量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增強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功能,促進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補充醫療保險互補銜接。積極對接企業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深入推進異地就醫結算。完善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工傷保險制度體系,開展重點領域工傷預防工作。“十四五”期末,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

二、提升社會救助和特殊人群關愛服務水平

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救助制度體系。規范基本生活救助標準調整機制,合理制定低保標準和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互助、志愿服務和慈善活動。持續發展紅十字事業。

繼續做好殘疾人救助幫扶服務。實施“普惠+特惠”制度,優化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普及殘疾人公共服務,建成市縣兩級殘疾人康復中心及其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無障礙生態系統,實施殘疾人就業創業扶助工程,推動農村殘疾人“千村百店”就業工程。健全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健全殘疾人關愛體系。開展貧困重度殘疾人集中和社會化照護服務。發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建立以家庭為基礎、機構為支撐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推進精神康復社會福利機構建設。推動殘疾人就業,完善殘疾預防和殘疾兒童救助制度,探索建立殘疾人服務補貼、配置康復輔助器具補貼制度,將基本型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納入養老助殘福利服務補貼范圍,推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

完善退役軍人服務管理保障體系。推進市、鄉(鎮)村(社區)四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保障規范化、服務現代化、隊伍專業化建設,增強服務保障退役軍人效能。推進退役軍人移交安置體系建設,健全“陽光安置”工作機制,提升退役軍人安置質量。推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體系建設,建立退役軍人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互為補充的教育培訓體系,提升退役軍人就業創業能力。推進擁軍優撫體系建設,嚴格落實優待政策,做好重點優撫對象幫扶。規劃建設市級優撫醫院、支持新建(改擴建)具備醫養結合功能的榮院。推進褒揚紀念體系建設,強化英烈榮譽保護,加強烈士紀念設施建設保護,提質改造鄂南烈士陵園,規劃建設市級軍人公墓等基礎設施,加大縣級烈士陵園紀念設施升級改造力度。提高軍休服務保障能力。

三、加強住房保障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保障體系。提高保障性住房和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能力。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對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等新市民,著力解決階段性住房困難。對符合條件的孤老病殘、退役軍人、計劃生育特困家庭、貧困人員等對象實行優先住房保障,做到應保盡保。

第六節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一、抓好兒童關愛保護,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

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措施,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構建生育支持、幼兒托育等家庭發展服務體系。以政府為主體,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支助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基礎生活保障、基礎醫療保障,建立孤兒養育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完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政策。設立市級未成年人保護機構,推進市、縣兩級兒童福利機構全覆蓋,加強孤殘兒童和困境兒童精準救助保障。實現社區“兒童之家”全覆蓋。完善“三留守”人員關愛與困境兒童保障工作領導協調機制。推進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夯實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四位一體”的救助保護機制,落實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家庭監護主體責任以及基層政府的主導責任。增強城鄉基層兒童關愛服務能力,確保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村(居)兒童主任配備以及新任職培訓“兩個全覆蓋”。探索建立兒童主任工作激勵機制。完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二、發展婦女兒童事業

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兒童優先原則,加強婦幼保健機構建設,實施母嬰安全計劃,向孕產婦提供生育全過程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提高婦女參與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意識、能力,在更高水平上促進婦女兒童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依法保障婦女的家庭財產權益,保障農村婦女平等享有土地、宅基地、集體經濟等權益。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婦女平等創業就業,確保女性平等接受教育。加強農村留守婦女關愛保護。引導群眾科學婚育觀念。提高婚姻登記服務水平

三、促進青年成長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和《湖北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要求,做好相關監測指標的統計,統籌推進青年思想道德和文化、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創新創業、青年社會融入與參與、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青年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工作。引領廣大青年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青年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和服務水平,積極擴大青年體育參與規模和效應。促進青年創新創業政策體系更加完善,服務體系更加健全,青年創新創業活力明顯提升,青年人才培育充分開展。提高青年志愿服務水平,引導青年更加主動、自信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提高青少年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進一步凈化成長環境。

四、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以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國家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為契機,推進老年宜居社區建設和養老服務設施分級分層建設。實行農村中心福利院縣級直管。建立健全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制度和入住需求評估制度。落實好高齡津貼、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人補貼、農村留守老人關心關愛等老年福利政策。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健全“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加強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十四五”末期,全市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60%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60%上。

五、全面建立基本殯葬服務保障制度

深化殯葬改革,推進基本殯葬服務普惠化、均等化。完善殯葬管理體制機制,明確政府主體責任和屬地管理責任,加強土地供給、經費投入、設施建設、服務監管。全面開展硬化大墓等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倡導綠色文明生態殯葬,穩步提升火化率。按照覆蓋城鄉、節地生態、規模適度、公益惠民的原則,加快城鄉公益性公墓(安葬設施)建設,逐步實現全覆蓋。提升殯葬服務水平,擴大惠民殯葬政策覆蓋范圍,鼓勵有條件地方對城鄉居民免費提供殯葬服務。

第七節 ?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

一、完善社會治理格局

堅持黨建引領法治為綱德治為要、自治為基,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努力實現市域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

二、營造民主法治良好環境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各環節共同發力,加快法治咸寧建設。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推動領導干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支持各級人大圍繞中心依法履職,推進“人大代表在行動”活動,抓好地方立法和法律監督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推廣“協商在線”“委員工作室”,提高建言資政、民主協商和凝聚共識水平。完善大統戰格局,堅持中共黨員市級領導聯系黨外代表人士制度,統籌做好民族、宗教、對臺、僑務、外事及黨外知識分子、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社會階層人士等工作,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推進軍民團結,廣泛匯聚各方力量。

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加強憲法法律實施。推進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嚴格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律師制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持“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科學規劃實施“八五”普法,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高全民法治素養。

三、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深化街道和鄉鎮管理體制改革。提升街道統籌協調、綜合管理能力,明確街道職能定位,建立街道權責清單和職責目錄。優化街道內設機構設置,統籌設置黨群服務中心、綜合執法中心、社區網絡管理綜合服務中心等綜合性服務平臺。理順條塊關系,建立“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社區吹哨、黨員報到”的協同機制,持續提高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效能。充實街道人員編制,實行職能部門職責下沉準入制度,不斷增強街道統籌協調能力。推行兼職委員制度,全面建立街道“大工委”工作機制,確保全覆蓋。增強鄉鎮統籌協調能力。強化鄉鎮黨委“龍頭”作用,健全鄉鎮黨委工作運行機制,優化鄉鎮機構設置,推進行政執法權限和力量向基層延伸下沉,由鄉鎮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加強社會基層治理,全力推進“一村一輔警”建設,構建“縣鄉聯動、功能集成、反應靈敏、扁平高效”的綜合指揮體系,加大抓鄉促村力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監督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推動監督落地,讓群眾參與到監督中來。

完善社區治理體系。在城市社區全面建立“大黨委”工作機制,全面實行社區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制度,常態化開展“紅色體檢”,注重選派街道(鄉鎮)黨員干部或機關干部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或“第一書記”。加強城市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全面實行社區工作者“崗在網格(小區)、重在服務、責在連心”機制。構建“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聯動管理機制,依法歸位社區服務功能,真正為社區減負。推進小區黨組織建設全覆蓋。推進“紅色物業”全覆蓋,探索在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開展自助式、派駐式物業服務,著力推進城區小區物業服務全覆蓋。推進形成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黨員下沉社區、小區“雙報到、雙報告”工作機制。推進商務樓宇、商圈市場等新興領域群團組織全覆蓋。發揮社會組織工作機構作用,建立社會組織長期化培育機制。健全志愿服務制度體系,推動志愿者服務制度化、社會化、專業化,推進志愿服務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打造“接力唐光友,為民做好事”志愿服務品牌。

完善村級治理機制。嚴格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組織部門備案管理制度和專職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機制。深化村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化解村級債務。加強城鄉結合部和農村社區治理,穩妥有序推進村改社區工作,建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機制,做好新建住宅區、特色小鎮居住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黨組織和居(村)委會組建工作。推進“村灣夜話”全覆蓋,健全社會道德自律體系。

第十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咸寧

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把安全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鞏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成果,為咸寧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屏障,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咸寧。

第一節堅決維護政治安全

健全維護國家安全領導體制,落實黨委(黨組)國家安全責任制,加強國家安全執法。嚴防和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滲透、煽動、破壞、顛覆活動,依法加強境外非政府組織在咸活動管理。全面準確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

嚴守意識形態安全。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嚴守陣地,捍衛意識形態領域安全,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引導黨員干部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增強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加強網絡空間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網絡安全應急指揮與監測預警響應機制。依法加強網絡社會治理,嚴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加大對網絡空白領域的犯罪研究和打擊力度,全力維護網絡安全穩定。

全面提高新時代雙擁工作水平。大力弘揚雙擁光榮傳統。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深入推動雙擁模范城(縣)創建活動。認真落實雙擁工作制度,完善雙擁工作機制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不斷完善國防動員體系,提升國防動員能力。積極支持強軍建設,加強軍事設施保護。

第二節防范化解各類風險

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努力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實施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工程。增強產業抗沖擊能力。

扛穩糧食安全責任。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實行黨政同責。補齊市縣兩級糧食應急保障體系短板,加強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實施糧油應急保障中心、物流配送園區、特色糧油精深加工等糧食項目,促進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全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及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紅線。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工作,開展農用地土壤分級分類管控與污染治理修復。

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推進能源革命,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維護水利、電力、供水、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完善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全面加強各類金融機構監管,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全面規范政府隱性債務管理,確保隱性債務“只減不增”。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抓好穩市場、穩房價、防泡沫、防風險工作,推動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均衡發展。

第三節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一、完善應急管理能力體系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認真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工作方針。建立健全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完善風險研判、災情會商、信息共享、協同處置的全過程多部門聯動機制,構建統籌應對各災種、有效覆蓋各環節的災害事故防治體系。針對預案管理、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社會動員、物資保障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發揮地質、氣象等作用,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推廣巨災保險試點,加強綜合應急救援力量能力建設。推行城市消防大數據管理,建設消防物聯網監控系統,提高信息獲取、遠程會商、公眾服務和信息化應急保障能力。推進“智慧應急”、應急避難場所、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基層應急管理隊伍、應急科普教育基地、應急物資儲備倉庫等重點工程實施,全面提升應急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增強抵御危機風險的“韌性”。加強輻射事故控制和應急體系建設。

專欄35 ?應急管理重點項目

市直:鄂南暴雨中心防災減災系統治理能力建設項目咸寧市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項目、咸寧市應急無人機巡邏系統建設項目、咸寧市應急儲備倉庫項目、咸寧市中心避難場所項目、咸寧市安全風險綜合預警中心項目、咸寧市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監控系統項目、咸寧市森林火災應急能力建設項目、咸寧市應急云廣播+高空瞭望防災減災項目。

咸安區:咸安區應急指揮和監管信息化能力建設項目,應急通信保障系統建設、應急救災救助物資裝備儲備中心建設項目、防汛抗旱物資儲備中心建設項目、減災救災應急指揮中心、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項目、地震防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咸安區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基地建設項目、應急救援培訓中心建設項目、智慧應急科普工程。

嘉魚縣:嘉魚縣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和武漢潘灣工業園指揮中心建設項目、嘉魚縣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項目。

赤壁市:赤壁市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項目、應急救援物資與裝備儲備庫建設項目。

通城縣:通城縣應急指揮中心建設項目、通城縣應急救災物資儲備管理中心、森林消防營房建設、應急避難場所(災民安置區)、自然災害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培訓基地建設項目。

崇陽縣:崇陽縣應急管理指揮中心和監管信息化能力建設項目,應急云廣播+高空瞭望防災減災系統、應急物資(含醫用)生產儲備基地、應急物流運輸樞紐建設項目、城區特殊場所排澇工程建設。

通山縣:通山縣應急指揮和監管信息化能力建設項目、無人機巡護系統建設項目、通山縣應急物資儲備中心項目、森林防滅火應急能力建設項目、應急工程處置建設項目。

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

樹牢安全發展理念,深化安全生產領域改革,扎實推進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和屬地管理、“三個必須”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黨委政府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全面管控風險,建立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加強監管執法和隱患整治,突出危化品、礦山、建筑施工、旅游、校園、交通運輸、消防、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領域風險管控,遏制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全面夯實基礎,加強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和隊伍建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強化宣傳教育培訓,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推廣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提升安全生產管理能力和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三、加強和改進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制度

深化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構建食品藥品安全監測、風險管理、技術支撐、信息化“四大體系”,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加強藥品醫療器械質量監管和不良反應監測,建立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和長效監管機制。提升監管隊伍素質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強基礎設施、執法裝備和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第四節維護社會治安穩定

強化源頭防范化解風險,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5G技術,推動行業部門數據融合共享,加強涉穩涉訪、揚言實施個人極端行為等重點群體動態管控,實施精準拆彈,提升預警預測預防能力。完善易肇事肇禍精神病人等特殊人員收治管教、幫扶救助模式,推動病殘涉毒人員治療醫院等特殊監管場所建設。健全各類突發案事件應急處置預案,落實依法處置、輿論引導、社會面管控“三同步”機制。加強以巡特警為骨干、輔警為補充的公安應急處突力量建設,按照市級不少于150人、縣(市、區)不少于100人的標準組建公安應急處突隊伍,加強應急處突訓練和手段裝備建設。

堅持以打促防,嚴打突出違法犯罪,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加強槍爆刀、黃賭毒、食藥環等整治,強化對電信網絡詐騙、跨境網絡賭博等虛擬空間新型犯罪全鏈條打擊,既打前端又打后臺,既破大案也破小案,既破案更追贓退贓,不斷提高破案率和挽損率,把老百姓損失降到最低,讓城鄉更安寧、群眾更安樂。深化全警緝毒,推廣社戒社康模式,健全完善毒情監測、緝毒打擊、禁毒監管、戒毒康復、毒品預防體系,建成全國禁毒示范城市”。

創新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發展壯大“平安協會”等黨群組織,推進黨員干部下基層、“一村一輔等舉措,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加大對農村高清視頻監控建設的投入,推進雪亮工程”向農村地區全覆蓋,織密農村治安防控的天網,推動平安鄉村建設提檔升級。按照鄉鎮不少于10人、街道不少于20人的標準建設治安巡防隊,按標準配備裝備。全面鋪開“智慧平安小區”建設,將小區門禁、視頻監控、水電煤氣、人員車輛等信息納入大數據中心。

穩妥推進市區警務一體化改革。實行一級調警、扁平指揮、全域打擊,形成點、線、面一體化的防控格局,更好維護城區社會平安穩定。大力推進見義勇為促進工程建設,弘揚見義勇為、見義而為精神。

第十加強規劃實施,為建成現代化強市而奮斗

第一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善于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真抓實干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充分發揮各級黨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把方向、謀局、制政策、改革的領導核心作用。政府要堅決落實黨委工作要求,定期研究匯報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鼓勵人大、政協和各民主黨派、群團組織等積極參與經濟社會發展事業,形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領導干部要提高專業化能力,努力成為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家里手。

第二節加強系統推進

加強規劃銜接協調。強化本規劃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統領作用,市級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各縣(市、區)規劃要切實貫徹本規劃的戰略意圖和主要任務,確保各級各類規劃在總體要求上保持一致、空間配置上相互協調、時序安排上科學有序,形成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

加強規劃的系統推進。提高規劃執行力,建立健全年度計劃與規劃銜接機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財政預算計劃、各類行動計劃都要按照規劃綱要確定的任務進行分解,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落到實處。

加強監督檢查和評估考核

堅持和完善監督制度體系,將監督貫穿于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把完善權力運行和監督制約機制作為實施規劃的基礎性建設,構建全覆蓋的責任制度和監督制度。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發揮新聞媒體、群團組織的橋梁和監督作用,促進各類規劃有效實施。

建立健全規劃的監測評估制度和動態調整機制。組織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制規劃實施績效評價考核體系,考核結果作為政府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


責任編輯:胡少鵬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