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政發〔2017〕16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咸寧高新區管委會:
市發展改革委《關于2017年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已經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現批轉給你們,請據此安排工作。
各專項計劃由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另行下達。
咸寧市人民政府
2017年7月12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2017年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
市發展改革委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我市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以“三抓一優”為重點,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經濟社會提速、進位、增效,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一、2017年咸寧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2017年主要經濟指標預期目標為: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5%;
——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0%左右;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
——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
——確保完成省定節能減排任務。
二、2017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建議
(一)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落實湖北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5”行動方案,進一步細化完善“去降補”政策措施,確保取得實質性進展。扎實化解過剩產能,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完善市場化退出機制,淘汰煤炭產能12萬噸,加強去產能企業后續服務。加快房地產去庫存,繼續落實農民進城落戶購房補助、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等措施,建立健全符合市情的住房供應模式,年度供應規模控制在100萬平方米。穩妥有序降低企業杠桿率,加大直接融資力度,支持企業上市融資,研究探索債轉股、投貸聯動等新模式,優化政府和企業債務結構。持續抓好降成本措施落實,堅持分類施策,完善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專項行動措施,通過全面推行營改增、完善收費目錄清單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過擴大市縣各類“過橋”資金(基金)規模和發行債券等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爭取申報發行企業債30億元。切實提高補短板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著力補好“7塊短板”,加大新興產業、脫貧攻堅、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有效投入。
(二)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調整優化產業、產品、區域和經營結構,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實施糧食增產行動,抓好“糧安工程”。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千億工程,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促進茶葉、油茶、楠竹、蔬菜、漁業等特色產業基地化布局、園區化加工、品牌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850億元。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培育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發展觀光、休閑、旅游農業。加快推動工業綠色化發展。落實“一工程三計劃”“綠九條”《中國制造2025咸寧行動方案》,通過技術升級、節能改造、數字化轉型等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兩化融合”“智能化”“低碳循環”企業,確保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家以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大健康產業,推動醫養結合示范區、森林養生示范區、梓山湖大健康產業示范區建設。深化旅游改革創新先行區和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打造精品線路和景區,發展“九養咸寧”產業,實現旅游收入280億元以上。加快資源整合,培育“文化+科技”“文化+產業”等新業態,實施重點文化項目和小微文化企業扶持工程。扶持壯大電商產業,支持廣東工業園電商產業園、綠購網、茶商網等平臺建設。發展金融服務業,推動市域、縣域金融工程和賀勝金融小鎮“511”工程。
(三)堅定不移擴大有效投資。推動“三抓一優”,開展“喜迎十九大、實現開門紅”系列活動,實施“211”項目工程和“雙百會戰”,充分發揮投資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的關鍵作用,爭取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00億元。搶抓機遇謀劃投資。精準對接國家戰略和規劃實施,圍繞定位和發展目標,再謀劃一批符合政策、符合規劃、符合投向的新項目、大項目,形成總投資規模達3.5萬億元的滾動實施項目庫。聚焦重點促進投資。擴大綠色產業、新興產業、幸福產業投資規模,實施一批脫貧攻堅、水利、交通、農村電網等補短板項目,抓好咸寧核電、長江河道崩岸整治、仙崇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精準招商吸引投資。圍繞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六大綠色支柱產業,做深做細前期工作,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力爭全市招商引資額完成1000億元。優化環境激活民間投資。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放開民間投資市場準入,開展“PPP項目落地年”活動,加快推動赤壁長江公路大橋、武深高速嘉魚北段等項目建設。
(四)堅定不移培育拓展新消費。促進傳統實物消費擴大升級,繼續開展“擴消費十大行動”,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品牌經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5%。著力培育體驗消費、幸福消費、品質消費等新業態新模式,努力形成消費新增長點。加強商貿物流建設,推動“雙進工程”,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推進永安商貿物流園區、潘家灣深水碼頭、中百咸寧物流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優化消費市場環境,制定《咸寧市商業網點管理辦法》,強化線上線下消費者權益保護,推進商務誠信建設,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
(五)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大力培育發展“四新”經濟,貫徹省政府新經濟“十六條”,爭取出臺我市支持新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措施。積極促進“雙創”,推進創新創業先鋒行動計劃,探索“基地+孵化器+基金”等新模式,促進雙創空間提質升級。實施科技創新“五大工程”,爭取高新技術產業占GDP比重突破10%。發揮高新區創新發展龍頭作用,推進“一港兩城五園”建設,實施“滿園工程”,爭取再落地一批高新產業、新興產業項目,打造產業高地、創新高地、新經濟發展高地。發展科技金融,研究成立創投基金。
(六)堅定不移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壯大縣域經濟,全面推動幕阜山綠色產業帶和咸嘉生態文化城鎮帶建設,依托11個國家重點鎮和21個鄂南特色小鎮,加快發展高新技術、清潔能源、旅游等產業,提升縣域主導產業實力,打造一批高效園區、特色產業小鎮。統籌城鄉建設,優化北部發展空間,突出以產帶城、以產興城,協調推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全域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動供水、公交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建設一批宜居村莊、生態文化村和特色小(城)鎮。精準對接大武漢,加快嘉魚長江大橋、武咸快速公路、咸寧港區等交通一體化重點項目建設,依托中國光谷?咸寧高新技術產業園深化產業合作,打造武咸全域旅游景區。
(七)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繼續清理規范中介服務,全面推行“五證合一”和個體工商戶“證照合一”登記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林權“三權分置”改革,推進醫療、價格、多規合一等領域改革,深化財稅體制、國有企業等領域改革。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推動“岳咸九”小三角和“通平修”次區域務實合作。以“萬里茶道源頭城市”為紐帶,密切與韓國、匈牙利、法國等國友城關系。實行精品名牌戰略,推進外貿“三項工程”,建設國際商務和跨境電商平臺,擴大機械制造、茶葉等特色產品出口。實施境外投資“雙重工程”,支持神龍防腐、瀛通等企業走出去。爭取完成外貿出口額3.6億美元。
(八)堅定不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繼續推動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建設,編制完成國際生態城市發展規劃,制定出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咸寧市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生態補償辦法》和生態主體功能區負面清單。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繼續實施“三大行動計劃”,全面推進污染防治“八大重點工程”。實施重點造林、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完成造林38萬畝,圓滿收官“綠滿鄂南”三年行動。促進低碳發展,抓好節能減排,全面推廣碳排放交易,推動排污權交易,策劃推進林業碳匯造林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大幕山風電、南玻光伏發電、黃龍山風電、金塘風電、羅家山風電等清潔能源項目。
(九)堅定不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把增進民生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確保民生財政支出比例不低于70%。全面推進精準脫貧攻堅,完善精準扶貧政策,推進“N個一批”計劃,突出“3+X”產業扶貧,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發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春季攻勢,完成8448戶、24291人易地搬遷任務,確保10萬人脫貧、103個貧困村出列。實施積極就業政策,統籌推進大中專畢業生、農民工、產能過剩和產業轉型升級下崗職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抓好通城縣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工作,爭取新增城鎮就業3.5萬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穩妥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棚戶區改造11219戶。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產教融合工程。強化食品藥品安全和質量監管,抓牢安全生產,確保社會大局穩定。深化“一五一十”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