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開啟之年和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極為不易、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等多重挑戰相互疊加的嚴峻局面,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總體部署和市第六次黨代會工作安排,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優化經濟結構,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咸寧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奮力描繪了咸寧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宏偉藍圖。
一、綜合
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875.57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3%。其中,第一產業249.46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739.23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886.87億元,增長3.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3.3:39.4:47.3。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1732元,比上年增長5.5%。
境內幕阜山綠色產業帶(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地區生產總值534.48億元,比上年增長3.1%;境內長江經濟帶地區(咸安區、嘉魚縣、赤壁市)生產總值1341.09億元,比上年增長4.7%。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6%,漲幅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分類別看,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價格“六漲二降”。其中,交通和通信價格上漲5.5%,漲幅最高。居住價格、食品煙酒價格、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分別上漲0.9%、1.2%、1.2%、1.7%和3.5%,衣著價格、醫療保健價格分別下降0.7%、0.9%。
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市場主體33.97萬戶,比上年增長10.8%。其中,企業類市場主體7.22萬戶,增長11.5%。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7.95萬戶,增長13.1%。
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26萬人,比上年減少0.6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87%,比上年末提高0.32個百分點。
二、農業
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66.67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50.38千公頃,增長2.3%。其中,糧食作物面積197.70千公頃,增長0.2%;經濟作物面積252.68千公頃,增長4.0%。在經濟作物中,油菜籽面積94.24千公頃,增長6.7%;年末茶園面積34.92千公頃,增長2.3%;中藥材面積17.61千公頃,增長11.7%;蔬菜及食用菌面積96.37千公頃,增長2.4%。
全年糧食產量118.70萬噸,比上年下降0.7%。其中,夏糧3.89萬噸,早稻14.24萬噸,秋糧100.57萬噸。油料產量21.11萬噸,增長9.2%;茶葉產量8.96萬噸,增長14.6%;油茶籽產量8.60萬噸,增長10.5%;竹材采伐量1771.64萬根,增長8.2%;蔬菜及食用菌產量257.54萬噸,增長2.4%。
全年肉類總產量23.66萬噸,比上年增長3.4%。其中,豬肉產量18.50萬噸,增長3.4%;牛肉產量0.24萬噸,增長4.4%;羊肉產量0.34萬噸,增長13.3 %;禽肉產量4.57萬噸,增長2.5%。禽蛋產量6.03萬噸,增長6.0%。全年生豬出欄239.05萬頭,增長4.6%;家禽出籠3427.27萬只,增長2.4%。
全年水產品產量24.25萬噸,比上年增長3.6%。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3%。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7.7%,重工業增長5.5%。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2.7%,集體企業增長16.8%,股份制企業增長4.3%,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19.5%,其他企業增長7.4%。分行業看,采掘業增長15.8%,制造業增長4.5%,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2.8%。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23家,比上年凈增24家。
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較大的行業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比上年下降1.4%,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下降9.2%,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4.0%,紡織業增長21.5%。全年增長較快的行業為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分別增長45.8%、37.5%和30.5%。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5.8%,增速比上年下降12.2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8.0%,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為97.0%,實現營業收入2315.99億元,增長5.8%;利潤總額116.41億元,下降16.7%。
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18.20億元,占GDP比重為17.0%,其中,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17.20億元,增長8.4%。
全市資質以內建筑業企業262家,增加19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59.59億元,增長10.8%;建筑業增加值103.70億元,增長7.2%。房屋竣工面積722.55萬平方米,增長24.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17.2%,一、二、三次產業投資分別增長15.4%、19.6%和15.5%。按類別分: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3.7%、8.1%和6.0%。
商品房施工面積1584.53萬平方米,增長1.4%;商品房銷售面積373.78萬平方米,下降25.8%;商品房銷售額165.14億元,下降26.6%。
全市施工項目個數1663個,增長13.4%。其中,新開工項目1095個,增長51.5%。
五、國內貿易
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12.34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44.51億元,增長4.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67.83億元,增長3.6%。按消費類型統計,批發業87.17億元,增長3.4%;零售業565.91億元,增長3.8%;住宿業50.28億元,增長3.7%;餐飲業109.00億元,增長4.8%。
全市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173.61億元,增長12.8%。其中,占比靠前的汽車類、糧油食品類、石油及制品類、中西藥品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煙酒類分別增長1.6%、27.3%、24.5%、8.7%、5.0%和17.4%。
全市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7.72億元,增長26.4%。
六、對外經濟
全市進出口總額122.17億元,比上年增長32.3%。其中,進口8.61億元,下降9.0%;出口113.56億元,增長37.0%。
全年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0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856萬美元,增長51.5%。
七、交通、郵電
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6909.74公里,比上年末下降2.2%,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全市貨運量0.96億噸,貨物周轉量52.48億噸公里;客運量715.72萬人,客運周轉量4.51億人公里。
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32.67萬輛,比上年末增長4.2%。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30.48萬輛,增長4.8%。
全市郵政行業業務總量(含快遞服務企業)10.67億元,增長8.5%;快遞業務量4630.37萬件,下降14.9%。電信業務總量21.93億元,增長16.7%。固定電話年末用戶26.70萬戶,增長3.4%;移動電話年末用戶255.63萬戶,增長5.2%。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11.54萬戶,增長10.6%;移動互聯網用戶接入流量1.79億GB,增長21.5%。
八、財政和金融
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152.50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6.03億元,可比增長12.1%。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69.12億元,可比增長8.2%,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2.0%,下降5.2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07.05億元,增長10.3%。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129.38億元,比年初增加228.32億元。其中,住戶存款1491.97億元,增加237.6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663.09億元,增加186.90億元。其中,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1032.44億元,增加132.81億元。
全市實現保費收入53.13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財產保險實現保費收入15.42億元,增長9.2%;人壽保險實現保費收入37.71億元,增長1.3%。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19.33億元,賠付率36.4%。其中,財產保險10.32億元,賠付率66.9%;人壽保險9.01億元,賠付率23.9%。保險深度達到2.8%。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市戶籍人口為303.61萬人,戶籍人口出生2.13萬人、死亡1.43萬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1.6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1.9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8.05%。
2022年,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66元,比上年增長6.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7元,增長8.0%。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2。
年末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51.87萬人,其中,在職職工32.66萬人,離退休人員19.2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35.19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共32.8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30.79萬人;參加工傷保險22.62萬人,參加生育保險22.3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9.88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12萬人。全年福利彩票銷售1.99億元。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市6所高校招生1.37萬人,在校生5.37萬人,畢業生1.20萬人。13所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校)招生0.97萬人,在校生3.01萬人,畢業生1.04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21萬人,在校生6.26萬人,畢業生1.73萬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1.77萬人,畢業生3.68萬人;小學在校生23.63萬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9.79萬人。
全市申報登記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120項,比上年增加10項。按成果類型分,基礎理論成果27項,應用技術成果84項,軟科學研究成果9項。全年專利授權量4172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33項,比上年增加114項。全年簽訂技術合同2208項,增加1008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15.00億元,增長70.4%。
全市氣象臺站總數6個,衛星云圖接收站點數6個,地震臺站3個,地震烈度速報點19處。
十一、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和體育
年末全市共有群藝館、文化館(站)78個,博物館8個,公共圖書館7個,公共圖書館藏書156.48萬冊。廣播電視臺6座,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97%。檔案館7個,館藏檔案卷宗1235個,全年利用檔案人次1.20萬人次。全年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166.72億元,比上年增長7.2%。
全市A級以上旅游景區45個,全年旅游總收333.90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全年接待旅游人數6718.60萬人次,增長3.5%。
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414個,其中,醫院58家;衛生機構人員數2473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845人,注冊護士9087人;衛生機構床位數18849張,其中,醫院床位數13386張;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數1309.33萬人次。
全市共有體育場地9152個,全年舉辦各類地市級體育活動70次,參加全國比賽獲得冠軍1項次,亞軍2項次,季軍4項次。全年銷售體育彩票3.99億元。
十二、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全市國有建設用地年供應量1546公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492公頃,房地產用地367公頃,基礎設施用地687公頃。
全市完成造林面積25.45萬畝(含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自然保護區19個(含省級林業自然保護小區),其中,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1個。
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76.06,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為“優”。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86.0%,比上年上升1.4個百分點。全市22個國省控水質斷面中,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斷面19個,優良率86.4%,無劣Ⅴ類水體;9個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年市區累計降水量1283mm,年均氣溫18.1℃。
全年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64人,其中,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12人,道路運輸事故死亡人數52人。億元GDP生產事故死亡率3.4%,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據。2020-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為年度核實數據。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等原因,存在分項與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建筑業增加值-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增加值-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按行業增加值匯總的地區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
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即是CPI,它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居民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反映居民家庭購買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5.市場主體包括國有集體及控股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
6.規模以上工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7.資質以內建筑業:指三級以上資質的建筑業企業。
8.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和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
9.六大高耗能行業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10.郵政行業業務總量按2020年不變單價計算,同比增長按照可比口徑計算。
11.高校包括湖北科技學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湖北健康職業學院、湖北商貿學院咸寧校區、武昌首義學院嘉魚校區和武漢東湖學院嘉魚校區,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中專、成人中專和職業高中。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數據來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全市進出口、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數、實際使用外資等數據來自市商務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廣播電視節目、旅游等數據來自市文化和旅游局;檔案館、館藏檔案卷宗、全年利用檔案人次等數據來自市檔案館;公路通車里程、高速公路里程、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客運量、客運周轉量等數據來自市交通運輸局;郵政業務總量、快遞業務量等數據來自市郵政管理局;電信業務總量、固定電話年末用戶數、移動電話年末用戶數、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等數據來自電信、移動、聯通公司;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金融數據來自人民銀行咸寧分行;保費數據來自市銀保監局;教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局;衛生機構、床位等數據來自市衛健委;體育、體育彩票等數據來自市體育事業發展中心;城鎮登記失業率、福利彩票等數據來自市民政局;戶籍人口、民用汽車保有量等數據來自市公安局;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等數據來自市醫保局;氣象數據來自市氣象局;科技成果、技術合同等數據來自市科技局;市場主體、專利授權數等數據來自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地震、安全生產等數據來自市應急管理局;建設用地數據來自市國土資源局;森林資源、自然保護區等數據來自市林業局;生態環境、環境監測等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價格、糧食、畜禽、城鄉居民收支等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咸寧調查隊;水產品數據來自市農業農村局;其它數據均來自于市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