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經濟社會發展之工業篇
?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咸寧市工業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工業結構持續優化,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發展成就斐然。
一、工業生產突飛猛進,產業規模顯著壯大
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全市工業企業僅44家,工業總產值為500萬元左右。具有一定規模的蒲圻羊樓洞茶廠年工業產值僅為2.5萬元,其余就是幾家小火電和一些糧、棉、油加工小作坊。改革開放初期,咸寧工業發展面臨技術力量薄弱、資金缺口大、水電油氣要素保障不足、交通運輸不暢等困難。197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僅4.10億元,1984年首次超過10億元,到1998年撤地建市時,工業總產值達228.6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達54.83億元。1998年后咸寧工業進入一個較快發展時期,到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十八大以后,咸寧始終堅持穩增長,調整結構,堅定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創業創新,工業保持中高速發展。經過百年的發展,全市工業企業經濟實力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992家,其中湖北金盛蘭冶金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全市首個工業總產值過百億級企業,工業規模較大的企業還有華潤電力湖北有限公司、紅牛維他命飲料(湖北)有限公司。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2012年增長60.2%,全市工業增加值達541.11億元,比1998年增長14.2倍,年均增長12.0%,規模不斷發展壯大。
二、生產能力迅速提高,產品種類不斷豐富
全市積極適應市場需求,努力提升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強化產品競爭力,提高自主創新意識,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創新產品品種、優化產品結構,打造地方特色的“名、特、優”產品。主要產品品種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精制茶、白酒等屈指可數的幾種產品,增加到今天的涵蓋33個工業行業的產品體系。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紗12.6萬噸,是1980年的10倍;布1.7億米,是1980年的2.6倍;人造板108萬立方米,是1980年的432.0倍;水泥685.3萬噸,是1980年的48.3倍;電動機43.4萬千瓦,是1980年的16.8倍。口罩、安全自動化監控設備、鋼材、液晶顯示模組、鋼化玻璃、鉛酸蓄電池等產品的生產能力實現從無到有突破,分別達到 13.22億只、1.1萬臺、345.4萬噸、13.4萬套、486.3萬平方米、6.0萬千伏安時。
三、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內生動力日益增強
從改革開放到1998年撤地建市,經過二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咸寧工業取得一定的發展成就,形成輕工、紡織、醫藥、建材、機械、煤炭六大支柱行業。1999年六大支柱行業合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8.6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9.6%。撤地建市后,全市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優化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產業發展重點。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加快推進工業制造高質量發展,認真實施“133”高質量發展區域和產業戰略布局,推動省委“一芯兩帶三區”戰略落地生根,積極招商引資,金盛蘭、紅牛、奧瑞金、三贏興、三環汽車等等一大批企業相繼落地投產,工業結構持續優化,內生動力持續增強,取得顯著成效,形成冶金建材、紡織服裝、機電制造、食品飲料、森工造紙、電力能源等六大傳統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醫藥健康等五大現代特色產業。截至2020年末,全市六大傳統產業營業收入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68.6%。全市五大現代特色產業工業總產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8.1%。與此同時,工業新經濟突飛猛進,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38.66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7%,電子及通信設備、醫藥制造業等高技術產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3.0%和 3.7%。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252.94億元,是2012年的7.8倍。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達92.0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8.3%,比2012年提高4.4個百分點。六大傳統產業和五大現代特色產業正快速培育,加速成長,將持續為咸寧工業增長注入不竭動力。
四、經濟效益穩步提升,貢獻作用明顯擴大
?????咸寧市工業在保持生產快速增長的同時,運行質量持續提升,企業經濟社會效益大幅度提高。企業獲利能力不斷增強,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比2012年增長55.6%;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到125.43億元,比2012年增長77.0%,年均增長7.4%;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利潤率為22.9%,比2012年提高9.2個百分點。稅收貢獻不斷增強,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達到169.30億元,是2012年的1.4倍;2020年工業增值稅占全市增值稅的比重為45.3%,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吸納就業能力不斷提高,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平均用工人數達到11.2 萬人。